地理环境
天苍苍野茫茫 麦穗金黄稻谷香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于长白山支脉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之间的牡丹江上游谷地,三面环山,属低山丘陵区,耕地面积18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58万亩,绿色水稻生产面积26.5万亩。宁安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闻名遐迩的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镜泊湖、国家级森林公园——火山口森林公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均在宁安境内。
宁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5℃,春季短促,冬夏分明,气温和降水量年际变幅较大。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光能潜力大,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太阳辐射量相当。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2700小时,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为2300~2700℃。在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每日实照8~10小时,夏至前后可达13~14小时。境内土壤以暗棕壤为主要土类,次之为白浆土、草甸土、河淤土、沼泽土、泥炭土、石质土等9个土类。土壤肥力高(有机含量1.5%~20%,PH为5~7.5),保水、保肥性能好。
响水大米之所以品质优良,名望远播,得益于其优异的生态环境。其生长的土地为古代火山爆发时,岩浆流淌凝固而成的大面积玄武岩“石板地”,腐殖土积于其上,厚度达20~30厘米,其水质为镜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游及地下泉水,水质洁净优良,无任何污染,由于大面积石板地反射热量,使地温、水温分别比一般稻田高出2~3℃左右,水稻成熟度高,造就了响水大米独特的米质和食用价值。
文化背景
历史与传说的探寻
响水大米出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远在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镇地区已经出现了先进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术。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当时渤海国进贡给唐王朝的贡品之中,就有响水大米。由此可见,历史上响水大米的名声之盛。自唐代以来,至宋、元、明、清,响水大米始终是历朝贡米,为皇室所享用。新中国成立后,响水大米又成为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
关于响水大米,宁安当地民间有一则传说故事。
很早以前,上京龙泉府附近住着一位善弹古琴的老琴师,他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叫水儿,俩人相依为命。渤海国郡王见水儿容貌出众,便把她抢进宫。老琴师十分想念水儿,天天坐在牡丹江畔的玄武岩上弹琴,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后来,老琴师死了,可是,琴声仍在田野间回荡着,人们便把这地方叫“想水儿”。因为这一带产的大米分外好吃,人们就把这儿的大米,叫“想水儿”大米,便是如今的响水大米。
品牌建设
黑龙江响水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004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550万元,是集响水大米研发、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企业;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响水”牌大米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响水”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响水米业工业园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拥有两条世界一流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工业园内的生产、仓储、烘干、检测等设备设施先进齐全。公司现有2处加工基地,3条生产线,年加工水稻的能力15万吨,仓储能力10万吨。其中,响水工业园大米加工生产线采用日本佐竹、瑞士布勒等世界一流设备,是黑龙江省东南部最大的大米加工厂。
公司在宁安市响水大米保护区内通过土地流转和响水水稻专业合作社,控制火山熔岩台地核心区域石板田4.7万亩,建立响水水稻合作社分社33个,与公司合作的农户达3000多户。公司现已构建起了种植管理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投资1300万元建立了响水水稻智能温控育秧园区。通过统一水稻品种、统一种植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加工,基本形成了育秧工程化、种植机械化、品种科研和、田间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加工现代化的生产局面,同时,建立起了新型的“公司 基地 农户”的粮源建设格局,既有效地保证了公司的粮源,推进了公司产业化经营,又较好地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