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环境
乌兰察布市处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属中国北部边疆,位于东径109°21′至114°15′北纬39°30′至43°50′,海拔高度1000—1500M,气候冷凉,年平均气温2.5℃—6℃,日照充足,≥10℃的有效积温在1800—2500℃之间,无霜期11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一般在3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也正是马铃薯生长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左右,雨热同季。土壤类型为栗钙土,多呈沙性。以上气候特点为马铃薯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当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京包、集通、集二、丰准及正在开工建设的集张五条铁路贯穿全境,110国道、呼京高速、208国道、208高速、呼满通道贯通东西南北,县乡级公路四通八达,是连接东北、华北、西北三大经济区的交通枢纽,是通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的国际通道。方便的交通,为马铃薯的外销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品质特点
乌兰察布马铃薯主要品种有:克新一号、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费乌瑞它、底西芮、早大白、坝薯十号、冀张薯5号等。乌兰察布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但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干物质积累,与中国其他省区相比,严重危害马铃薯的毁灭性晚疫病发生频率低,传毒蚜虫少,因而生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质量上乘,在中国马铃薯生产中占有较大优势。品质特点是:马铃薯块茎大、表皮光滑、皮色好、整齐度高、薯形好、干物质含量高、无污染、退化轻、病虫害少,种薯和商品薯享誉全国及东南亚市场。
生产情况
乌兰察布市种植业产品种类较多,原来是一个典型的杂粮区,种植作物多少年一直是“多、杂、乱”的局面,主要有小麦、莜麦、马铃薯、油料、蔬菜、杂粮杂豆等。长期以来,单产不高,总产不稳,效益低下。20世纪90年代中,该市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蔬菜和饲用作物三大主导产业格局。1995年以前,全市马铃薯年播种面积100—150万亩,从1995年以后逐年扩大,到2006年,达到400万亩左右,总产鲜薯40亿千克左右(折粮8亿千克左右),占中国马铃薯总播种面积的8%左右,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一项主导产业。全市十一个旗县市除集宁区以外,其它旗县市马铃薯播种面积都达到30万亩以上。马铃薯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
到2006年,全市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5处(市种子公司、市农科所、福瑞特薯业公司、察右后旗种子公司、兴和县扶贫办),面积达1810平方米,具有年生产脱毒瓶苗1040万株的生产能力,能全部满足全市温室生产的需求。全市建成标准化温室22亩,年生产扦插苗1000多万株,脱毒小薯1800多万粒。网室面积1250亩,年生产原原种189万千克。原种田面积达到1.5万亩,年生产原种2250千克,一级种薯田15万亩,二级种薯田60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已基本形成从组培快繁、温室扦插、网室栽培、原种繁育以及一、二级种薯生产这样一个完整体系。
为了进一步伸延马铃薯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转化能力,各地通过各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到2006年全市已经建成大中型马铃薯加工企业十多家,主要有:富广食品公司、奈伦集团公司集宁精细化工分公司、兴和飞马集团公司和各旗县市区建成的精淀粉加工厂。加上遍布全市城乡的粉皮、粉条、粗淀粉加工点1.2万多个,年加工转化鲜薯可达10亿千克左右。加工的产品主要有:马铃薯全粉、精淀粉、变性淀粉、脱水性膳食纤维、粉条、粉皮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销售,各地纷纷组织营销协会和营销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全市成立马铃薯营销协会20多个,贩运大户200多家,参与马铃薯营销人员高峰期达到10多万人。马铃薯除销往国内的山东、山西、江苏、云南、湖南、北京、天津、广东、东北等20多个省市外,还远销到俄罗斯、蒙古、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3月,乌兰察布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