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赤峰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赤峰市种植谷子历史悠久,2003年在兴隆沟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栗和黍的碳化颗粒标本,经加拿大、英国和我国的研究机构用C14等手段鉴定论证后,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赤峰敖汉地区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赤峰市志记载:辽史记载:“保宁七年(976),汉有宋兵,使来乞粮,诏赐粟二十万斛助之”。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赤峰市积极发展杂粮种植产业,在现有耕地面积1600万亩的基础上,杂粮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800万亩左右,居全国之首。赤峰地处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与老哈河流域广大地区,呈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山地约占赤峰市总面积的42%;丘陵约占24%;高平原约占9%;平原约占25%。大体分为四个地形区:北部山地丘陵区;南部山地丘陵区;西部高平原区;东部平原区,海拔高300-2000米。东部在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汇流处大兴三角地区,海拔高不足300米,为赤峰市地势最低地带;西部克旗、郊区和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大光顶子山,海拔高2067米,为赤峰市第一高峰。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南段,努鲁儿虎和七老图三条山脉。赤峰市的土地资源特点是,地处内蒙古高平原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北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地,燕山山系的七老图山屏于西部,努鲁尔虎山呈于东南侧,构成了三面环山的半环形,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500—1500米之间,海拔最高为2067米。地貌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平原、熔岩台地、低山丘陵、沙丘平原。其中山地面积占17.74%;高平原占5.72%;熔岩台地占3.21%;低山丘陵占19.44%;黄土丘陵占22.9%;河谷平原占8.17%;沙地占23.3%。
2、水文情况: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7亿立方米,有乌力吉木沦河、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敖来河、滦河、大凌河六条外流水系和内陆水系共308条大小河流,72处天然湖泊。最大的湖泊为达里诺尔湖,水面面积为35.7万亩。地表水径流量32.6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1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670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323.7立方米。西辽河的两条主要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都在赤峰境内,大小干支流达40余条,有达里诺尔等湖泊58处,地表水总量为32.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集量为10亿立方米。
3、气候情况:赤峰市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大风,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气温下降快、霜冻降临早。大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0—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1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0—24℃之间。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十分明显,不同地区差别很大,有300—500毫米不等。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为2700—3100小时。每当5—9月天空无云时,日照时数可长达12—14小时。
地域范围
赤峰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东北地区西端,西辽河上游,大兴安岭西南段山脉与燕山北麓山地、内蒙古高原、西辽河平原的复合截接部位。地理坐标:北纬41°17'10"-45°24'15",东经116°21'07"-120°58'52"。总面积为90021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地区交界,西部和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接连,东与通辽市毗邻。赤峰小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赤峰市12旗县区132个苏木(乡镇),2014年赤峰谷子播种面积96344公顷,总产量为238610吨,单产为2477公斤/公顷。
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赤峰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根植于赤峰旱坡地的粟耐干旱、抗倒伏、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致使当地谷子(粟)加工后的小米颗粒大、粒径约为1.0-1.5毫米,粒呈圆形、晶莹透明,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
2、内在品质指标:赤峰的小米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含量是8.65~11.4g/100g;维生素B1含量是0.31~0.48mg/100g;维生素B6含量是0.04~0.05mg/100g;维生素E含量是0.79~1.32mg/100g;叶酸含量为23.8~34.1μg/100g;磷含量是176~290mg/100g;钾含量是183~255mg/100g;营养丰富,质纯味正,香软可口,是平衡膳食、调节口味的理想食品,也非常适合怀孕期妇女及产后进补食用。正是由于赤峰的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成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