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山药在西秀区种植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据咸丰元年再版撰写的《安顺府志》已将山药作为安顺物产记入府志“安顺有黑白二种—(卷之十七·物产二)”;据1983年整理后的《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238页记载“薯蓣,俗名山药,药用称淮山,长者至尺余,有黑、白二种,白者居多。富营养,宜熟食,生则麻口”;据《安顺府志》第二卷之六疆里十六、十七记载,刘官屯老邦寨已属安顺府辖制区域。 安顺山药的由来,300多年前刘官一带的屯堡人都有逢年过节上山挖山药来炸吃的习惯,野山药很受当地人的喜爱,有人把多挖的野山药拿到集市上出售。但野山药根茎小,且数量少,过年赶集时供不应求,这时住在刘官境内老邦寨的黄茂贤就把挖来的野山药试种在自家的地里,第二年挖出来果然比野生山药大,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驯化、提纯扶壮,形成了当地的地方品种,后继在老邦寨扩大种植面积,驯化后的山药产品销售在当时的安顺州(今旧州镇)、大水桥(今大西桥镇)、平坝县等地,深受人们的喜欢。其薯块呈圆柱形,其地下块茎可长达100cm左右,山药皮薄,外表淡褐色,密生细须,根皮黄白色,肉白色,有粘液,削皮后肉质白色,且久置不会变黄,久煮不散,肉质松软细腻,味稍甜,容易做成山药泥、山药粉等。安顺山药一般每公顷产量在27-33吨,刘官白山药已成了安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西秀区属贵州西部高原山地区黔中丘陵盆地,其中:山地面积822.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7.8%;丘陵面积728.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2.3%;盆地面积125.7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7.3%;水域面积44.3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6%。境内土壤类型多样,有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7个土类,27个亚类,87个土属,142个土种。pH值为6-7,属弱酸性土壤;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全钾含量高、全磷含量低、水稻土全氮含量低,总体上土壤深厚、土质疏松肥沃,保肥能力较强。
(2)水文情况:境内东北部有乌江上源三岔河,猫跳河上源邢江河较大;南部属珠江水系的油菜河流程短,水量少;南部和中部河流伏流河段较多,西南部捞兜河、补董河、大屯河明暗流相间,可用水能不大。境内岩溶发育,地表水和地下水均有分布,分布于东北部和偏东南部的河流切割浅,河床开阔,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且多有溪流横贯其间。境内主要河流9条,支流28条,小溪133条,大于20平方公里河流和支流27条,主要河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有9条。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739.06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流域面积1021.69平方公里。长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邢江河、千峰河、果者河、驿马寨河。珠江水系的主要河流有油菜河、大屯河、罗补董河、捞兜河、桂家河。境内水源丰富,水质状况良好,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3)气候情况:西秀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平均气温在13.2-15.0℃,区境降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50—1400mm,最多年1879.6mm,最少年为947.6mm,平均1365mm。年降雨日数195天,无霜期平均在270天,年日照数968.6-1309.6小时,立体气候明显。太阳辐射总量为75.7至88.5千卡/平方厘米,属全国太阳辐射低值区。
(4)人文历史情况:在世界上,食用的薯蓣类植物可分四个起源中心,其中第一个起源中心是中国南部,包括广东、海南、云南、贵州和台湾省,可称中国是山药的原产地。中国关于山药的记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山海经》(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56年)曾记载“累门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 山药是薯蓣科植物,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预,故避讳改名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遂改名山药。《神农本草经》上说:“久服耳目聪明”,被列入上品,金代《药性论》上说:“山药能补五劳七伤,去凉气,止腰疼,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者体虚赢瘦加而用之。”《日华子本草》上说,山药“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山药不仅能扶正滋补,而且还有健美之功,元代脾胃论专家李景说:“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图经本草》记载较详:“今处处有之,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 我国食用山药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记载:“山药1斤,蒸熟后去皮;鸡头半斤,煮熟后去壳捣为米,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为此,从古至 今,人们都是有病时吃山药,无病时也吃山药。是人们食用历史悠久的食、药兼用作物。 贵州省作为第一个起源中心之一,山药在西秀区种植已有300余年的栽培历史,据咸丰元年(1851年)再版撰写的《安顺府志》已将山药作为安顺物产记入府志“山药有黑白二种——(卷之十七·物产二)记载;据1983年整理后的《续修安顺府志·安顺志》238页记载“薯蓣,俗名山药,药用称淮山,长者至尺余,有黑、白二种,白者居多。富营养,宜熟食,生则麻口”;据《安顺府志》第二卷之六疆里十六、十七记载,刘官屯老邦寨已属安顺府辖制区域。 “安顺山药”的由来,300多年前刘官一带的屯堡人(屯堡人——六百年前明朝随傅友德将军征南到刘官一带屯军的秦淮河后裔,至今妇女还保留明朝时的汉阳凤装,饮食习惯也保留明朝的习俗)都有逢年过节上山挖野山药来炸吃的习惯,野山药很受当地人的喜爱,有人把多挖的野山药拿到集市上出售。但野山药根茎小,且数量少,过年赶集时供不应求。这时住在刘官境内老邦寨的黄茂贤就把挖来的野山药试种在自家的地里,第二年挖出来果然比野生山药大,就这样年复一年的驯化、提纯扶壮,形成了当地的地方品种,后相继在老邦寨扩大种植面积,驯化后的山药产品销售在当时的安顺州(今旧州镇)、大水桥(今大西桥镇)、平坝县等地,深受人们的喜欢。其薯块呈圆柱形,其地下块茎可长达100cm左右,山药皮薄,外表淡褐色,密生细须,根皮黄白色,肉白色,有粘液。削皮后肉质白色,且久置不会变黄,久煮不散,肉质松软细腻,味微甜,容易做成山药泥、山药粉等。安顺山药一般每公顷产量在27-33吨,刘官白山药已成了安顺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安顺山药”因此而得名。 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刘官乡境内的广大农户在西秀区农业局的技术指导下,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山药面积4000多亩,辐射带动全区十七个乡镇(办)种植面积15000多亩,年总产量3.0万吨以上。2006年6月安顺山药获得贵州省农业厅无公害山药基地认证4200亩。产品外销市场好,远销香港、广州、贵阳等地。
三.地域范围
西秀区为原县级安顺市,2000年8月,撤销县级安顺市,设西秀区,安顺地区改名为安顺市,西秀区隶属安顺市管辖。西秀区位于贵州省中西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山脉西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05°44′32″~106°21′58″,北纬25°56′30″~26°24′42″。东临平坝、长顺两县,南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北邻普定县,西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距贵州省省会贵阳市90余公里,是地级安顺市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居住有汉、苗、布依、回、仡佬等民族80余万人。全区总面积15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5万亩。海拔高度1102-1695m,最大相对高差592.7m。森林面积1575.32万亩,森林覆盖率25.58%。 安顺山药分布于西秀区所辖行政区内的十七个乡镇(办),包括:刘官乡、东屯乡、杨武乡、新场乡、鸡场乡、岩腊乡、黄腊乡、旧州镇、双堡镇、大西桥镇、七眼桥镇、蔡官镇、轿子山镇、龙宫镇、宁谷镇、东关办事处、华西办事处。山药总生产规模1.5万亩,年总产量3.0万吨以上。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山药又名薯蓣、白苕、山薯、大薯或薯药,属薯蓣科、山药属,包括许多种,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藤本)植物,有棍棒状、掌状和块状等,外表呈赤褐、黄褐和黑褐等色,肉带丝状白色,叶互生和对生、叶柄长、侧枝多、多数为单叶,叶腋生出气生块茎,称为零余子或山药豆,俗称山药果,可供繁殖和食用,花小、雌雄异株、蔟生、呈穗状,大都用块茎繁殖,地下块茎可长达100cm左右。山药皮皮薄,削皮后肉质白色,且久置不会变色,久煮不散。
(2)内在品质:安顺山药已获得贵州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由于生长的环境是通透性较好的砂壤土,故长出的山药特点是:体大丰腴、皮薄、去皮后不变色、粉足、洁白、易煮,味道鲜美,入口即化。由于安顺山药的营养丰富,有效成分多,故营养价值高。主要含有蛋白质(2.048g/100g)、氨基酸(1.47mg/100g)、水分(76.95mg/100g)、总皂甙、黏液汁、胆碱、多酚氧化酶、维生素甘露多糖、植酸及尿囊素等多种营养物质;不仅作菜也可代粮,干品或提炼品还可入药,有滋身补肾、益脑利血、补牌健胃、延缓衰老、降血压和血糖等功效,能润肤养颜、健美苗条。是药食兼用的高档蔬菜、保健食品和中药材。
(3)安全要求:安顺山药生产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化生产安顺山药从不施用化肥和农药,产品是在土壤20cm以下生长。且安顺山药2006年6月已经通过贵州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并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化生产,产品已多次送省、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
五.特定生产方式
1、安顺山药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1.1、播前准备: 种植山药的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滞能排水、旱能灌溉、中性或微酸性的平地与缓坡地块最为适宜。
1.2、整地: 山药块茎是在地下生长,属深根作物,分布在深60-100cm的土层中;深翻土地80-100cm,深翻有利于根茎向下蔓延,有利于根茎生长。
1.3、施肥: 施肥原则是肥料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2500kg,复合肥100kg,饼肥250kg。
1.4、品种准备(种薯制备): 种薯制备的方法有2种。第一种方法是使用山药栽子(也叫山药嘴子),即山药块茎上端有芽一节;第二种方法是使用山药段子,将山药块茎按8-10cm分切成段,每个段子重30-40g左右。
1.5、繁殖方法: 块茎繁殖法,长形种块茎无论何部都能生长不定芽,以近顶部生长较旺。顶芽繁殖法,长形种的块根上端有一段较细而肉质粗硬的部分,其顶端有一顶芽,可用来繁殖称为山药尾子或芽嘴子。零余子繁殖数量多、繁殖容易,零余子亩用量30-40kg。尤其是当山药栽子连续种植3-4年后,产量和品质均明显下降,不宜再作繁殖材料,这时候就必须采用零余子进行更新复壮。零余子栽培第一年后得到小山药,长20-30cm。第二年将山药种下后(不分切)得到成熟的大山药块茎。用零余子培养的小山药作栽子,后代生活力旺盛,而且生长期间病虫害很少。 1.6、栽培方法: 采用高垄栽培,其宽度为60cm,双行种植、行株距为30×25cm。栽种时将种薯横放,芽统一朝一个方向,并将泥土覆盖山药种芽2-3cm,再将农家肥、饼肥放入沟内,覆土垄厢即可。垄与垄之间相距60cm,用于走道和搭架。每亩栽植4000-4500株,栽植时间2-3月。栽植后因气候不同需15-35天出苗,山药幼茎纤细而脆嫩,极易折断。出苗30cm左右及早支柱或搭人字架。 支架插入土壤的深度以20cm为宜,最深不要超过30cm,否则会影响根系的正常生长,还会捅伤种薯。 山药上架时,可以顺势理蔓,引导茎蔓均匀盘架,避免互相搅困。 山药出苗后有数株幼苗挤在一起,应及时间苗只留一株强壮幼苗。 山药进入生长旺盛期后,适当摘除基部的几条侧枝,目的在于尽量集中养分促进块茎生长。 在生长后期,发现零余子生成过多,也应及时摘除,否则与地下块茎争夺养分,影响块茎的膨大。
1.7、除草: 山药出苗后生长很快,所以中耕除草只在早期进行。中耕要浅耕只将 土壤表明整松即可。 山药生长中,一般杂草生长会很旺盛。为避免杂草争夺养分,应及时拔除,拔除当中不要损伤块茎和根系。
1.8、采收: 在山药栽种当年10月底或11月初,当地上部分发黄枯死后,即可开始收获,山药块茎。 山药收获程序为:先将支架茎蔓一起拨起,接着抖落茎蔓上的山药果。把地面上的山药果和茎枯叶集中收集起来。 挖掘山药的方法是:从畦的一端开始,先挖出60cm见方的土坑来。人坐在坑沿,用铁铲沿着山药生长在地面10cm处的侧根系,铲出根侧泥土,铲到山药沟底见到块茎尖端为止,平握快茎的中上部,小心提出山药块茎。 采挖山药,一定要按着顺序一株一株挨着挖,即能有效减少破损率,又避免漏收。
2、安顺山药病虫害及其防治
2.1、山药叶斑病: 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病斑,边缘不十分明显。蔓延扩大后则呈现褐色的不规则形,上无轮纹;发病后期的病斑边缘凸起,中间淡 褐色上生小黑点,有些病斑能形成穿孔。严重时致使叶片枯死,在叶柄和茎上形成长圆形斑图。
2.2、山药炭疽病: 发病初期,在山药叶片上产生褐色下陷的不规则小斑,后来逐渐扩大成黑褐色,边缘清晰,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病斑,病斑直径0.2-0.8cm;后期,病斑中部呈灰白色,上面有不规则的轮纹,病斑周围的健叶有发黄现象。叶柄受害后,初期表现为水渍状褐色病斑,后期病部呈现黑褐色干缩,致使叶片脱落。茎部受害后,初期会产生褐色小点,后期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病斑,病部略下陷或者干缩,天气潮湿时可见粉红色粘状物或黑色小点。
2.3、防治方法: 要在收获后清扫山药残体枝叶及杂草落叶,并集中烧埋,减少各病原物; 要适当更新架材,减少架材上寄生的病原物。在栽培过程中要设法降低土壤湿度,改善通风通光条件。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及深挖坑、高起垄、搭支架的栽培方式,并进行轮作种植,山药的病虫害很少发生,农户普遍不用农药防治。
六.包装标识相关规定
地域范围内的安顺山药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安顺山药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生产和使用标志,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安顺山药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结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