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礼县大黄,中药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 “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药理性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生物特性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将军、川军、锦纹,火参等,《神农本草经》载:“大黄因其体大色黄,故名大黄”。根状茎粗壮。基生叶很大,丛出;茎生叶较小,互生。圆锥花序大型,分枝开展,夏季开花,花谈绿色或白色。多生于海拔2000米左右排水良好的高山坡地。以根及根茎入药,是中国传统中草药宝藏中的重要药材,亦为世界性药物,被十九个国家收载于法定的药典。
大黄适宜生长在海拔2000—2400米的冷凉阴湿,阳光斜射的高寒阴湿区的山坡地。以综壤土各山地琳溶色封土壤为佳。大黄的生长期为四年,种植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育苗——栽种——生长、成熟——采挖。
历史渊源
礼县大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汉代《本草经》,当时礼县大黄已盛名。中药文献诸如《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写道:“铨水大黄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产量最多,品质最好”。据考证,大黄在礼县铨水乡一带的栽植史已逾千年,《礼县乾隆县志》记载:“在252年前铨水与宕昌良恭(南阳旧称)接壤地带盛产大黄。”《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原产地为礼县铨水乡一带。在中世纪,欧洲人视大黄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时的铨水大黄通过岷县、宕昌、哈达铺运往邻近各省,乃至天津口岸;并沟通了中亚商贸,仅1403年6月就有100—300峰骆驼驮运大黄抵中亚撒马尔罕。随着18世纪茶叶、大黄贸易的兴起,甘肃、青海山地的大黄被运往西亚、欧洲和西班牙。在20世纪20年代,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的药商在铨水乡设有几十家栈房专门从事大黄经营并向外贩运,形成以铨水为中心的大黄集市。悠久的大黄生产史,不仅为礼县大黄产业的发展扎下了深根,而且创造出了“铨水大黄”这个驰名中外的名牌。
生产情况
种植情况
礼县境内山峦叠嶂、气候温和,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素有“陇南千年药乡”之称,共有中草药152科,629种,其中以铨水乡一带出产的大黄最为名盛。通称“铨水大黄”,简称“铨黄”,在国际上称“中国铨黄”。“铨黄”一词早已录入国家《中药词典》,公认其为中国大黄的地道产品,铨水一带已约定俗成为中国大黄的“原产地”。礼县适宜种植大黄的生长区达全县总面积的51%,分布在18个乡,其中主产区为8个乡: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上坪、洮坪乡;次产区为5个乡: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乡;适宜区为4个乡:固城、崖城、湫山、罗坝乡。另外宕昌县的南阳、韩院、猪园、好梯乡也产大黄。2007年,礼县种植大黄面积在2.5万亩以上,年产量5000多吨左右,礼县大黄出口量占全省大黄出口总量的70%,占中国全国的56%。2008全县大黄种植面积达4.1万亩,年采挖面积2.1万亩,产量达525万公斤,产值4462.5万元。2010年陇南大黄栽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150万公斤。
市场销售
2007年前,礼县“铨黄”年产量为5000多吨,仅礼县药医公司年收购为2000多吨,多年无积压。“铨黄”名列中国大黄之冠,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自1965年就出口大黄,由上海医药进出口公司和甘肃医药进出口公司销售,远销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陕西、湖北、安徽、上海、广州等8个省、市的多家制药厂。
加工技术
礼县大黄大部分属粗加工、加工过程为烘干——筛选——撞皮——机器剖光——装箱。其加工为粗浅手工艺,工艺简单,销售还是以销售原材料,未形成产成品。甘肃陆洋冻干制品厂运用冷冻技术冻干的大黄切片,经兰州大学化验,其有效成份大大高于烟熏法烘的大黄,这为大黄的烘干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品种特点
按品种来讲,中国境内产三种大黄:一是青海产的唐古特大黄,二是四川产的药用大黄,三是礼县产的北大黄中的著名品种掌叶大黄,其产品块大饱满、色泽鲜艳、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七十年代国际市场即有“中国大黄甲天下,铨水大黄素盛名”之美誉,1983年,礼县“双鹿牌”大黄荣获国家经贸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97年,礼县所产大黄系列产品正式注册“铨黄牌”商标。中国大黄因产地不同而形成多种商品规格和品类,其中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者(包括宕昌、武都部分乡镇)质量最佳,信誉颇高,被国际上称为“铨黄”。铨水大黄块大味香,色褐黄,质坚体重,断面为槟榔碴,红筋白肉,纹理清晰而不乱,俗称“锦纹”,素有“铨水大黄甲天下”之谚,荣获国家外贸部《出口商品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