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庆阳荞麦产区地处庆阳北部及东部残塬沟壑区。地貌类型可划分为梁、峁、残塬、川、台、掌等微地貌。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绵土和黑垆土。据0~20㎝多点取样化验,黄绵土养分平均含量为:全氮0.47g/kg,全磷1.36g/kg,全钾22g/kg,有机质7.1g/kg,水解氮31.2mg/kg,速效磷5.7mg/kg,速效钾177mg/kg,PH值8.0;黑垆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为:全氮0.53g/kg,全磷1.41g/kg,全钾21.5g/kg,有机质9.5g/kg,水解氮35.7mg/kg,速效磷4.7mg/kg,速效钾135mg/kg。
2、水文情况:该区河流共分4条水系:苦水河水系、清水河水系、蒲河水系、马莲河水系。这4条水系(马莲河东、西二川为一条水系),历年平均自产水量22380万立方米,过境水量4550万立方米,且65%是洪水。根据国家农业行业标准《农用水源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判定,庆阳荞麦种植区域远离工矿企业和能源产区,范围水质的综合污染数为0级,属于清洁水平,为天然无污染生产区。
3、气候情况。庆阳荞麦产区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凉干燥,无霜期短;干旱少雨,灾害频繁。春季(3~5月),风多雨少,气候干燥,回暖迟;夏季(6~8月),温度高,降水集中;秋季(9~11月),气温下降快,阴雨多;冬季(12~2月),低温严寒,降雪少。年平均气温6.7℃~9.2℃。7月最热,北部山区平均为20℃,中南部川区为22.2℃。年平均地面温度10.3℃,比气温高1.7℃。冬季冻土深度为90厘米左右。每年3月中旬开始解冻,4月下旬全部解冻。年平均日照时数2596.2~2766.4小时,日照百分率63~67%。风多,风力强。季节变化为冬春多偏北风,经常出现6~8级疾风和大风;夏初常出现偏南风,一般2~3级,时有5~6级的清劲风和强风。区域内降水具有南北差异明显,年际变化大,降雨季节集中等特点。年均降水量359.3~515.3毫米,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有63%。年平均蒸发量1675.7毫米,介于1674.9~1993.7毫米之间,为降水量的3~4倍。相对湿度为40~60%。本区域降霜早,终霜迟,无霜期短。南部年平均为143d,北部123d。由于地形复杂,冰雹频繁,活跃期一般在6~9月间,其中以7、8月频率最大,分别为31%、19.8%。
地域范围
庆阳荞麦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6°21′40"~108°30′22"与北纬35°32′03"~37°09′10"之间,包括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21个乡镇;华池县的15个乡镇;镇原县的殷家城乡、三岔镇、马渠乡、方山乡、庙渠乡、武沟乡;庆城县的马岭镇、翟家河乡、蔡口集乡、土桥乡、太白梁乡;合水县的太白镇、蒿咀铺乡、太莪乡、固城乡;宁县的盘克镇、金村乡、九岘乡;正宁县的西坡乡、五顷塬乡等56个乡镇。年种植面积26700公顷,总产量32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庆阳荞麦根为直系根,由主根、侧根和根毛组成。茎直立,表面光滑,圆形多汁,幼嫩时实心,成熟时呈空腔,茎粗0.4~0.6厘米,茎高80~150厘米,茎节处略显弯曲,向阳面多呈红色,背面棕绿色,成熟时成褐色,茎节膨大有茸毛。叶腋处着生新芽发育后长出第一分枝,在第一分枝叶腋处又长出第二个枝。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还可在第二分枝上长出第三分枝。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呈圆肾形,茎部微凹,具掌状网脉。单叶、互生、三角形,叶片长6~10厘米,宽3.5~6厘米,叶色褐红,叶面光滑。中下部叶柄较长,上部渐短,顶部几乎无叶柄。托叶鞘膜质,鞘状,包茎。苦荞子叶较小,绿色。花为有限和无限的混生花序,顶生和腋生,簇状的螺旋状聚伞花序,呈总状,圆锥状或伞房状,着生于花序轴上。两性花,自花、异花均可授粉结实。芽被,花冠状,基部连合,花色有白、紫红、红、绿等。花密集成簇,每簇24~30朵,直立或下垂。果实为三棱形,先端渐尖,基部有5裂宿存花被。表面光滑,颜色为黑色、褐红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