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民和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繁衍生息。秦汉以前为羌人所居,西汉时纳入中央政权版籍。自周秦以来,随着羌人游牧民族逐步定居下来,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就将野生动物驯养成为家养动物,牛逐渐被驯养成为生活资源。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清朝二百多年,由于清王朝政治上腐败,煽动民族间相互仇恨,迫使甘肃回族人民离开了自己可爱的故乡,走上背井离乡流落他乡的苦难历程,于1879年定居于民和。由于他们精于养牛,牛成了这里的主营畜牧业。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养牛数量不仅有了发展,牛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牛为耕畜的畜牧业规模越来越大。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总面积1780平方千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土地肥力中等,耕性良好,全县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大部分土壤石灰质含量较高,属于石灰性土壤,养分含量的总体状况是缺磷、少氮、富钾;富含锌、硒、铁等对人体有益的中微量元素。
2、水文情况:黄河、湟水、大通河系三大过境河流,多年平均过境容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沟24条,其中较大的常流水沟有隆治沟、巴州沟、米拉沟、松树沟、前河沟、大马家沟、杏儿沟、马营沟等8条,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2.725亿立方米。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0.766亿立方米,可开采地下水资源0.213亿立方米。
3、气候情况:民和地处北温带,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处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地貌以山地沟谷地为主,湟水、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县北境和境南,大通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境东北部。年均气温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无霜期198天。
三.地域范围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部和南部与甘肃省毗连。东北与甘肃省永登县、兰州市红古区隔大通河相望,东与甘肃省永靖县接壤,南隔黄河与甘肃省积石山相对,西、西北及北与本省循化县、化隆县、乐都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02°26'~103°04',北纬35°45'~36°26',县境南北长69千米,东西宽32千米。海拨最高4220米,最低1650米,平均海拨高度2100~2500米。年均气温7.9℃-8.1℃,年降水量350-650毫米。为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全县设22个乡,全县土地总体面积 189344.42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42937.51 公顷、牧草地面积为 59403.92 公顷。民和肉牛以我省民和县为主产区,养殖分布在民和县全境。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独特感官特征1.1外貌特征:体型身宽高达,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格粗壮,体驱呈圆筒状,多为红(黄)白花角为蜡白色,四肢健壮有力,具有六白特征。眼大有神,头颈结合良好,颈下垂发达,肩背腰平直,粗壮结实,角大小适中,乳房前伸后展良好,乳头分布均匀乳静脉明细发达。
2、独特的内在品质指标:民和肉牛脂肪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以及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钙、磷、硒、铁、镁等矿物质元素。蛋白质含量达22.6%、脂肪含量5.1%,水分含量达72.6%;氨基酸总量达20%;经与青海耗牛肉对照(《青海省动物营养成分表》【青海省食物成分表(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蛋白比青海耗牛高2.2±2.9%,水分比青海耗牛高1.45±6.1脂肪比青海耗牛高0.6±9%,尤其是每千克牛肉含对人体有抗突变、抗氧化作用的硒73微克,增强机体抵抗力,为人体保驾护航。检测结果说明:民和肉牛肉质细嫩多汁,颜色鲜艳,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显著特点,其肉质与青海耗牛肉有着较明显区别。具有理想的外观要求及优良的贮存稳定性,是生产优质牛肉的理想原料。
3、安全要求:民和肉牛产地环境质量产地空气质量符合GB3095有关要求的一级标准,畜禽饮用水质量符合NY/5027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要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规定的二级标准,牛肉及产品符合NY5147绿色食品 肉及肉制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