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源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广西巴马特产丰富,有巴马火麻、巴马白泥、巴马地磁、巴马香米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巴马香猪了。巴马香猪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稳定的遗传基因、且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1995年3月,巴马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之后,巴马香猪便作为地方特产载入了史册。巴马香猪性野早熟,外貌清秀,体型矮、小、短、圆;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成年最大个体45KG左右,种母猪一般利用年限为八年,最长可达十四年。巴马香猪举世闻名,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味美甘香,营养丰富,胜似山珍野味——果子狸,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而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所以,巴马香猪用途广泛,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巴马香猪十八吃最为出名。
历史渊源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并于1982年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时正式命名为“巴马香猪”。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这么一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了死胎和怪胎现象。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信息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生猪产品及产量要求的变化,香猪市场未能及时开拓,导致群众逐渐放弃巴马香猪的饲养而引进体型大、生长快的外来猪种,造成巴马香猪的血统混杂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了巴马香猪的遗传信息,其基因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异,巴马香猪纯种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幸得1981年建立了广西巴马香猪原种场进行品种资源保护并坚持开展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后,品种资源才得于保存至今。
随着自治县党委、政府对巴马香猪生产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巴马香猪便顺应了人们求营养、保健、长寿的潮流,并自获得“中国香猪之乡”以来,通过成立自治县香猪开发领导小组和巴马香猪生产经巴马香猪营管理协会,采取活体保种、基地保种、建立商品香猪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措施,终于使濒临灭绝的巴马香猪保存下来并初具养殖规模。
特点概述
巴马香猪,外貌清秀,个体矮、小、短、圆,性野早熟。外貌颜色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型白斑,俗称“两头乌”、“芭蕉猪”。小猪被毛稀疏细,有光泽,皮肤红润细腻;成年猪被毛较长,尤其是公猪,被毛和嘴粗长似野猪。巴马香猪极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性成熟为99~127天(公猪最早16天便有个别分泌性腺素并能产生精子,一般为26~50日龄),母猪性成熟体重14~21千克;成年体重35~45千克。8~10千克仔猪屠宰率为61%,后腿比28.47%,胴体瘦肉率59.36%,眼肌面积5.74c㎡。经产母猪年产两胎,平均每胎11.5头,断奶育成率95%以上。
肉质特点
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
肉味特点
清香甘甜,营养丰富,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尤其独特的是,乳猪在哺乳期任何日龄阶段屠宰食用绝无奶、腥膻等异味。
营养特点
其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8%,高于普通猪31.1%~70%;脂肪低,仅占普通猪的18.86%~28.10%,热量也较低,是普通猪的60.85%~76.1%。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蛋完全一致;巴马香猪肉营养全面,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且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猪,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是普通猪的226%。更为独特的是,巴马香猪肉中含有一种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物质,它具有多种药理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抗炎物质增多,使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素A2减少,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有较强扩张血管的活性,对美容和保健有特殊效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独特功效,非常适宜制作老年食品,完全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和健康需求。所以早在宋朝便成为皇室贡品,当今作为老年食品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