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长山药亦称山药、薯蓣(Dioscorea opposita)系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其块茎是一种食品,亦可入药,是健脾、养胃、益气的药品。长山药主产地在海拔150-1500米左右,块茎肉质肥厚,直径2-7厘米,外皮黑褐色,外皮黄褐。平遥长山药是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尤以岳北村一带所产长山药质地优良。长山药属于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对许多疾病有很好的疗效,食药兼用,平遥长山药以历史悠久、品质优良而著称,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2008年平遥种植长山药12000亩。山西平遥是我国长山药的原产地,其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其块茎供食用,亦人药,性子、味甘,功能益健脾胃、补肺益肾,主治脾虚泄泻、消渴、遗精、带下等症。含有人类所需的16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
农业部公布了2011年第一批4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平遥长山药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
形态特征
平遥长山药为平遥县特产之一被称为“长山药之乡”。尤以岳北乡种植长山药历史悠久,质地优良,以条长、茎粗、皮薄、质细著称而远近闻名。块茎肉质肥厚,直径2-7厘米,外皮黑褐色,或外皮黄褐,植株长势中等,茎蔓绿色,长3-4米, 圆形,有分枝。叶片绿色,茎部戟形,缺刻中等,先端尖锐,叶脉七条,叶片互生,中上部对生。雄株叶片缺刻较大,前端稍长;雌株叶片缺刻较小。叶腋间着生零余子,形体小,栽子细短,肉极白,肉质细腻,纤维较多,粘液多,有甜药味,烘烤有枣香味,易熟,熟后性绵。
生长环境
山西是山药的原产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温和干燥,四季分明,夏炎热、冬严寒、多风沙,温差大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长环境造就了神奇的平遥长山药。《中国药典》记载, 长山药分布主产地在海泼150-1500米之间,平遥长山药原为山西地方品种,后引种到河南、山东等地。长山药生长喜土层厚、疏松肥活、向阳、排水流畅,地下水位一米以下,氢离子浓度为10-1000纳摩升、ph6.0-8.0之间的砂质土壤为好。栽培土壤不受有机弃物和有害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的污染,耕种砂壤浅位薄卵石层黄土状淡褐土,是极宜栽培生产优质长山药的地域。
平遥长山药种植
山药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平遥长山药种植主要集中在岳壁乡和宁固镇两个区域,已有800多年的长山药种植、加工历史。 2008年平遥种植长山药12000亩,平均亩产2635公斤。平遥长山药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尤以岳北村一带所产长山药质地优良。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上就有“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蓣”的记载,文中所指景山,就在山西境内。
营养成分
平遥长山药物质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人类所需的18种氨基酸中,山药中含有16种。山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占干重8%的粘液物质,含有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c、甘露多糖植酸、尿囊素和3、4二羟荃苯乙胺等长山药成份构成:山药块茎中平均含粗蛋白14.48%,粗纤维3.48%,淀粉43.7%,糖1.14%,灰分5.51%,并含钾、磷、钙、镁、铁、锌、铜、锰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
药用价值
山药可治诸虚百损,疗五痨七伤。《本草纲目》中指出:山药治诸虚百损,疗五痨七伤,去头面游风,止腰痛,除烦热,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强盘骨,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生捣贴肿,硬毒能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玉液汤的滋培汤,以山药配黄芪,可治消渴、虚劳喘逆。山药能止泻痢。《本草纲目》载:山药斗生半炒为末,米饮下,治疗口痢。通便白头翁汤、扶中汤、三宝激发、薯蓣汤等,都是含有山药的粥汤,对泻痢很有疗效。
食用价值
山药,人类自古食用,是人类食用最早的植物之一,山药块茎肥厚多汁,又甜又绵,且带粘性,生熟均可食用。从古至今,人们有病时吃山药,无病时也吃山药。山药做粥叫“神仙粥”,山药做粒叫“仙人粒”。食用山药能起到益气力、长肌肉、耳聪目明、延年益寿的作用。
我国食用山药的时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些年从敦煌莫高窟发掘的史料中,就有“神仙粥”的记载:“山药一斤,蒸熟后去皮;鸡头半斤,煮熟后去壳捣为米,入粳米半斤,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为称神仙粥呢﹖宋代诗人陆游曾写诗表达:“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日蜿近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吃山药粥可以成仙,当然是诗人的夸张,但山药粥确有调整食欲,养生延年之效,也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上有许多赞美山药的诗赋,陈达叟的《玉延赞》曰:“山有灵药,缘于仙方,削数沌玉,清白花香。”朱熹的诗云:“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他们赞美山药色如玉、香如花、甜如蜜、味胜羊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