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咸安砖茶以“生川”砖茶为代表,始于明,盛于清,承于今,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咸安砖茶其以天然优质老青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原汁发酵、手工精选、高温蒸制、檀木液压成型、木炭烘干而成。具有生津解渴,明目清心,提神益思、补充膳食营养、助消化、解油腻、顺肠胃、利尿解毒、杀菌消炎之功效。咸安砖茶原料产地主要分布于咸安区内桂花镇、马桥镇、大幕乡等七个乡镇63个村,总生产区域面积约20000亩,产量2000多吨。通过“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到80%以上,原料质量安全有保证。咸安将茶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突破口来抓,咸安区委区政府倾力打造“咸安砖茶”公共品牌,争取到2020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砖茶总产量达2万吨。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地形地貌情况:咸安区地处幕阜山系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状如撮箕,按形态成因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四大类型,相对高差936.1米。咸安区东南南部和西南部为低山区,系幕阜山系北翼余脉,山脉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共形成大小山丘22877座,其中山峰218座,最高峰为大幕山灶背岩,海拔954.1米。相对高差50-200米,谷深坡陡,坡度为60°左右。中部和东部为丘陵区,海拔50-300米,相对高差50-100米,丘体零乱、圆浑,坡度50-300米,垄岗、残丘相间,脉络明显,坡度小于5°左右。咸安区北部和东北、西北、西部部分为平原区,海拔30米以下,最低处斧头湖海拔18米,地势平坦,湖泊港汊多,河网密度大,坡度小于3°。咸安区西南部、南部东南部地表广泛分布石灰岩,属喀斯特地貌,溶洞特多,较大的有20余处,其中太乙洞、飞仙洞、鸣泉洞等最为有名。
2、河流情况:咸安区境内以淦河、高桥河、汀泗河三大河流为主流,汇集大小支流70条,总长567.8公里。三大河流上游多是山地、坡度大、集流快,河水暴涨暴落,易旱易涝;下游河道迂回曲折,加之受湖水顶托,容易泛滥成灾。境内湖泊有斧头、西凉两湖,均为天然淡水湖,水面面积4.4万亩。
3、气候情况:咸安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严寒酷暑时间短。境内日照时数年平均值为1879.65小时,日照率为42%,最多的1979年为2075.4小时,最少的1975年为1596.6小时,年较差478.8小时。。全区年均降雨天数150天,降雨量年均1531.4毫米。境内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春季多东风,夏季多东南风,秋冬多偏北风。
4、土壤情况:境内主要有红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6类。土壤大部分呈中性偏酸,少数偏碱,PH值一般在5.5-7.5之间。红壤面积65254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46.04%,分布区域为海拔50-800米的低山丘陵及低山平岗地带;黄棕壤面积47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0.03%;石灰(岩)土面积9354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6.6%;紫色土面积377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0.26%;潮土总面积396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0.28%;水稻土是境内主要耕地土壤,面积21234公顷,占域土总面积的14.98%,占耕地总面积的74.90%。 咸安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工业“三废”低于国家标准,大气清新无污染,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径流水质优良,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咸安特有的光照、温湿度、降水、水质、土质、地形地貌等环境和生态条件,确保了茶叶种植的良好生长和优良特性的形成。
三.地域范围
“咸安砖茶”产地范围为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所辖的桂花镇、马桥镇、大幕乡、双溪桥镇、贺胜桥镇、汀泗桥镇、横沟桥镇等7个乡镇63个村,1个国有林场,总生产区域面积 2000公顷。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4°06′-114°43′,北纬29°39′-30°02′之间。区域范围内咸安砖茶茶叶核心种植面积10000亩,总产量5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