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甘孜青稞历史悠久,是甘孜州最古老的粮食作物之一。据《甘孜州志》记载:“1978年,在巴塘(隶属甘孜州)考古发现公元前2世纪黄河上游青海、甘肃文化色彩的古墓遗书,《隋书附国传》中有‘土宜小麦、青稞’的记载,甘孜州培育青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400年以上。”青稞是甘孜州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藏族人民生活不可替代的传统主食品,其分布纬度和海拔上限都较其他粮食作物高,播种面积和总产历居州粮作首位。 甘孜青稞伴随着甘孜人民的酒文化流传了上千年。在甘孜州,人们主要是将甘孜青稞的籽粒炒熟磨粉后制成糌粑食用,在特殊的高原地区,烹食非常方便,也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体所需营养成分,深受甘孜州人民的喜爱。甘孜青稞的籽粒也是优良的精饲料,对育肥牲畜有很好的作用,其秸秆是优质的饲草,质地柔和,对高原地区牲畜的越冬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甘孜青稞营养丰富,是酿造工业和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具有生产条件和生活必需的双重不可替代性。 甘孜州现建有全国唯一的青稞原原种基地、全国第一个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选育基地。2001年,“青稞原原种基地建设”通过农业部验收,每年可提供青稞原原种和良种20-30万吨。2002年,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批准立项,该项目已完成各项建设内容,于2005年通过省农业厅验收。近年来,甘孜青稞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打造特种粮食核心产区,形成了康北、康南优质青稞产业带,集中推广康青6号、7号等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次。通过落实各项技术措施,青稞单产从135公斤提高到180公斤,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总产量达到7.38万吨,在青稞产品开发上自主开发了青稞系列酒,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了青稞苗粉胶囊。 甘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青稞产业的发展,利用生态、资源、区位优势,把青稞产业作为当地特色效益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到2015年,甘孜青稞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亩,产值达2.5亿元,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改善农牧民生活脱贫致富起到积极作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甘孜青稞产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突起,河谷深切,山川平行相见,现代冰川发育。产区土壤属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高山土壤群系,以褐土、棕壤为主,pH值5.0-7.5,自然肥力水平较高,有机质含量丰富,速效养分低,熟化程度低,土层薄,坡度大,热量不足,适合青稞生长。 甘孜青稞是高原特殊气候和种植环境形成的区域性作物,与其它禾谷类作物相比,具有更强的适应不良环境与抗逆生存能力。甘孜青稞产区大陆性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明显(从低到高跨越6个气候带),昼夜温差大,气温低,冬季漫长,四季不分明,无霜期短,降水较少,干雨季分明,光照强度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寒冷、干燥、降水稀少、多大风,夏半年气温不高且凉爽、降水集中、多夜雨和冰雹。产区地处高原,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1900-26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60%,年总辐射量5500-700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降雨量320-920毫米,气温适宜,水热季节与作物生长同季,特别有利于甘孜青稞的干物质积累。
地域范围
甘孜青稞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等17个县,地理坐标为东经97°22'-102°29',北纬27°58'-34°20',东与雅安市接壤,南与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毗邻,西与西藏藏族自治区交界,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海省相连。保护面积50万亩,年产量8.17万吨。
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甘孜青稞根系较多;茎直立、空心,表面光滑,呈绿色,成熟后黄色;叶厚而宽,叶色较淡;种子大而饱满,籽粒裸露,与颖壳完全分离,有椭圆形、菱形和锥形等,颜色多种多样,有黄色、绿色、褐色、紫色及黑色等。
(2)内在品质指标:甘孜青稞总淀粉≥52g/100g,维生素E≥1.0mg/kg,远高于平均含量,对促进人体健康发育有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