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渊源
四川省贡嘎山东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县一带是世界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20世纪60年代初,原华中农学院章恢志教授先后对长江流域、云贵高原、“两广”地区和海南岛等野生枇杷分布较多的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调查,着重对四川、云南、贵州等重点地区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在川西贡嘎山东南坡石棉县境内南垭河畔发现了成片的栎叶枇杷和枇杷野生群落;其中,一种近似于枇杷的枇杷属植物新类型大渡河枇杷。通过从形态、花粉、同工酶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而深入的研究,章教授认为大渡河枇杷是枇杷属的一个新变种,系统位置介于栎叶枇杷和枇杷之间,是枇杷的始祖植物,遂提出了“大相岭以南的石棉一带可能是枇杷起源中心”的观点。
1983年,原华中农学院又与四川宜宾地区园艺科学研究所再次对大渡河流域进行了联合调查,得到了与章恢志教授相似的结论。
随后,华南农业大学林顺权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继续对枇杷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于1999年与美国和日本的专业人员合作撰写论文,澄清了枇杷起源的疑窦,最终确立了“枇杷起源于中国”,并基本确定了贡嘎山东南大渡河流域中段石棉一带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
产地环境
石棉县地处贡嘎山南麓,大渡河中游,是雅安市的南大门,地处雅安市与甘孜州、凉山州的交汇地带,全县幅员面积2678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万。是世界著名生态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生态环境优良,自然禀赋优越。这里立体垂直气候明显,光热资源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昼夜温差大,枇杷主产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是枇杷生长的最适生态区。
石棉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气温年变化小,日变化大,年平均气温16.96℃,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为-2.3℃,全年大于或等于12℃的积温为5185.9℃,无霜期年均为326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条件较好,年均日照时数为1210.7小时。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819.3㎜,水蒸发量历年平均为1572.4㎜。海拔在851-1700米的区间有枇杷生长,土质多为沙壤土、褐红壤。
这里拥有丰富的野生枇杷资源。2009年,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华中农大、西南大学、四川农大、四川省农业厅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枇杷专家纷纷前往大渡河流域,现场考察野生枇杷资源。在蟹螺藏族乡观音沟,发现了一株干周3.5米、树高30余米的野生枇杷,树冠六层,枝干粗壮,大小分枝上百个,果实金黄油亮。据专家考证,这株野生枇杷古树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同时,还在安顺彝族乡小水村发现了大片野生枇杷种群。
品质特征
石棉枇杷每年5至7月成熟,果实大,果皮橙黄色,果粉多,果锈少,皮薄,极易剥皮,果肉厚、汁多、细嫩、风味浓郁,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等于12%,是枇杷中的上品。
石棉县枇杷生产基地严格按照《国际GAP》和《有机食品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确保了石棉枇杷的果实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棉枇杷”品牌。2010年9月16日,“石棉枇杷”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
生产情况
石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枇杷产业发展,力争将枇杷产业打造成为石棉县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枇杷标准化生产载管技术,而且培养出一大批枇杷种植能手。果农的栽管技术得到迅速提升,果品的品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11年,石棉县枇杷种植面积7000亩,挂果投产面积2000亩,产量1500余 吨,产值4000万元。石棉枇杷已远销到云南、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每亩产值已达3万元,极大地提高了果农种植枇杷的热情,枇杷产业为石棉农民开辟了又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