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特点
凤泉薄荷具有"茎杆粗壮、枝叶繁茂、叶色豆绿、叶片肥厚、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的典型特征,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名优特色农产品。 凤泉薄荷以其优良的品质而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在当地老百姓素有"消炎止痛一饮停"的美誉,被誉为"仙草",是市场上的抢手货。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凤泉薄荷的检测结果显示:凤泉薄荷含维生素 C 53-55mg/100g、钾 3.4-3.7g/kg 、铁 21-23mg/kg、粗纤维0.7-0.9%。
营养成分
据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凤泉薄荷的检测结果显示:凤泉薄荷含维生素 C 53-55mg/100g、钾 3.4-3.7g/kg、铁21-23mg/kg、粗纤维0.7-0.9%。
药用保健价值
薄荷清气芳香,是中华常用中药之一。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认为:"薄荷味辛、性凉,无毒。" 薄荷辛凉,发汗解热,以叶煮茶,可治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炎、牙床肿痛等症。用叶揉碎敷于患处,可治神经痛、皮肤搔痒、皮疹和湿疹等。长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除劳气,解困乏,使人口气香洁。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此外,煎汤洗可治膝疮,榨汁服可去风热及口齿诸病,捣成汁含服去舌苔苦涩;用叶塞鼻,止出血;还可治蜂蛰蛇伤。 另外,薄荷还具有消炎止痛作用。从2003 年医学界提出采用"饥饿疗法"医治癌症以来,科学家对大量药物进行了研究,发现薄荷叶能够阻止癌症病变处的血管生长,使癌肿得不到血液供应,最终"饥饿"而死。
地理标志
地域范围
凤泉薄荷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凤泉区潞王坟乡、耿黄乡2 个乡,涉及前郭柳村、后郭柳村、王门村、西同古村、东同古村、老道井村、坟上村、金灯寺村、五陵村、李士屯村、杨九屯村、东张门村、西张门村、南张门村、东鲁堡村、西鲁堡村、南鲁堡村共17 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5°21ˊ00〞至35 °26ˊ00〞,东经 113°51ˊ00〞至113°57ˊ00〞,东北与卫辉市搭界,南同牧野区接壤,西连新乡县,西北与辉县市毗邻,沿京广铁路两侧,东西总长 11km,南北总长10km,适宜种植总面积2023 公顷,年总产量达1.5 万吨。
产地环境
凤泉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城区北部,历史悠久,钟灵毓秀。凤泉区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太行低山丘陵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 南低,由西北至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68.9m~292.7m之间,具有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冲洪积形成的洪积坡倾斜平原,南部是泄洪区汇集洼地,汛期为滞洪区,地势低且平坦,略向东南倾斜。凤泉区属于典型性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农产品资源丰富。
凤泉薄荷的独特品质是由当地的气候、水质、土壤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它的主产地是潞王坟乡、耿黄乡2 个乡17 个行政村,属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连接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区域内为冲洪积形成的洪积坡倾斜平原,土壤为褐土和黄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层厚,质地偏粘,肥力较强,通透性好。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型气候,热量充裕,雨水充沛,水质良好。年平均日照2382 小时,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1.7 天,年平均降雨量617.8mm。目前区域内无污染源,病虫害少,非常适合薄荷生长。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凤泉薄荷的优良品质。
土壤地貌
凤泉区位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太行低山丘陵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至东南倾斜,海拔高度在 68.9m~292.7m 之间,最高为凤凰山主峰,海拔 292.7m,最低杨九屯村东南,海拔68.9m。具有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冲洪积形成的洪积坡倾斜平原,南部是泄洪区汇集洼地,汛期为滞洪区,地势低且平坦,略向东南倾斜。全区耕地面积为 11.1 万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适宜农林牧渔各业发展,是新乡市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基地。区域内土壤类型为潮土和褐土,卫河两岸属潮土类,北部丘陵属褐土类,泄洪区属潮土向褐土过渡的湿潮土。土质多为黄土、山区立黄土和耕种土性土,土层厚,质地偏粘,PH 值在 7 左右,呈中性,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区 域内无污染源,病虫害少,非常适宜薄荷生长。
水文情况
凤泉区属海河流域,水源来自地下水、卫河、共产主义渠、地表径流等。过境的河流主要为卫河和共产主义渠,全长1.5 公里。凤泉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据《新乡市水资源分布图》及有关资料显示,凤泉区地下水资源有四个含水层、三大富水区,年可采储量为8624t,地下水矿化度小于0.7g /L,是理想的生产、生活水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凤泉区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建设了闻名中外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愚公泉和玫瑰泉,为工农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过境 7.5 公里,并已经开工建设,将彻底改变凤泉区的水文状况。薄荷产区无污染企业,农田经多次黄淮海(项目)开发,现已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气候情况
凤泉区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多年气象资料表明,年平均气温14.0℃,最冷一月,平均温度-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7.0℃,年均降水量617.8mm,多集中在 7 月~9 月,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无霜期 211.7d,日照 2382h,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历史渊源
凤泉薄荷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南宋时期,岳家军抗金北上,兵至新乡,时值酷暑,烈日难当,众官兵口干舌燥,萎靡不振。岳飞大急,如此疲军,何以抗金!正焦虑时,一老叟率众百姓担茶慰军。此茶望之醒目,闻之清神,饮之沁人心脾,毒暑全消。岳飞大喜,问老者:此茶何名?老者答:取城北凤泉之水,焙泉边薄荷为茶,此茶名为凤泉绿。岳飞大笑:有此神物助我,何愁金兵不灭?随即挥军北上,尽破金兵。凤泉绿由此名声大振,成为茗中极品。明正德元年(1506 年)知县储珊、儒学训导李锦编纂《正德新乡县志》(凤泉区当时属新乡县管辖),为新乡县现存的第一部县志,该志第十八页记载"药类:薄荷、瓜蒌、茯芩、栗谷、枸杞子、透骨草、半夏、车前子……"。据清乾隆十二年(1747 年)知县赵开元修、畅俊纂《新乡县志》(凤泉区当时属新乡县管辖)第十八卷第659 页记载:"为香附、为兔丝、为蛤粉、为艾、为薄荷、为瓜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10 月出版的新乡市《北站区志》(1982 年4 月~2004 年1 月凤泉区的原名)第128 页记载:"3.花卉植物 草本:芍药、鸡冠花…… 文竹、荷花、薄荷等百余种。"以上史实充分说明了凤泉薄荷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由于薄荷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凤泉区种植薄荷从古至今一直未断,并保持着一定的种植面积。特别是近年来,凤泉薄荷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加工工艺和水平不断提升,翟记薄荷茶制作工艺被确立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薄荷的保健功能被人们越来越重视,需求量越来越大,农民种植薄荷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积极性越来越高。因此,薄荷作为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具有重要的栽培价值。目前,凤泉区薄荷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潞王坟乡、耿黄乡2个乡,并由新乡市凤泉区翟记薄荷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集薄荷生产、加工、销售、研发、文化于一体,对凤泉薄荷实施了标准化种植,产业化加工,品牌化经营,质量可靠,特色鲜明,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山东、海南、湖北、新疆等20 个省市,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仙草"。
凤泉薄荷作为凤泉区特产,具有品质好、知名度高、种植面积大、基础好等优点。为发展壮大凤泉薄荷这一历史特产,新乡市凤泉区翟记薄荷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树立凤泉特产品牌、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打造绿色食品精品、提高农业效益"为己任,带动发展了3000 余亩薄荷生产基地,形成了"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经营模式。合作社实行统一供应优质品种、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凤泉绿" 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源头控制,确保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