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点石成金,砚里传承;在福建将乐这样一个人杰地灵、气候宜人的环境下诞生的“龙池砚”,其集自然之精华、工匠之巧手,祖传工艺手工雕刻。一方砚台,从其选料到因料构图,从整体布局到细致刀工,精雕细作,历久弥新;它质地缜密坚如磐石,又坚中带柔呵气成墨,被誉为文房瑰宝,始于唐,兴于宋,久负盛名,素有“闽砚精品”之称。大自然的馈赠加之能工巧匠的雕琢,龙池砚被一代一代人传承,砚台含蓄朴实的品格也影响着一代代将乐人,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砚台,一方情。
简介
文房瑰宝“龙池砚”,素有“闽砚精品”之称,是我国著名古砚之一。其制作始于大唐,行于北宋。因宋代理学家杨时(号龟山先生)著书及为太师与太子习字喜用家乡这一名砚,故又名“龟山砚”它以其材质优良,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坚固而拥而久享其名,深得书家画师、文人学士所钟爱。
制作龙池砚的龙池石产自将乐,其质地纹理缜密,松结适度,坚中带柔,成砚后光泽莹亮,温滑细腻,以物击之,铿镪悦耳。用其砚发墨,墨色莹亮,久不退色,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砚中“珍品”,不仅国内走俏,还倍受海外客商青睐,畅销东南亚。龙池砚第三代传人张旺金师傅是将乐县唯一的制砚能手,他雕刻的龙池砚十分畅销,在参加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第二届天津民间艺术博览会展中获金奖。
历史传承
清朝乾隆年间修撰的将乐县志对用于制作龙池砚的砚石作了明确记载。这种砚石出产在县城之北,距城关十里的石门岭一带。此处和传说中仙人指点的龙池毗邻,故有"龙池石"之称。著名的宋代理学家杨龟山诞生在将乐县城北龙池村,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龟山石"。行家以为,此地砚石其质直逼端砚,优于歙砚。
工艺
龙池砚制作采用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要经过多道工序,光制作用的各类大小工具就达23种,花工费时。
雕刻的工具因地、因人,因艺而异,龙池古砚使用的工具有锯、锤凿、刻刀。刻刀又分几种规格:1分凿、2分凿、3分凿、4分凿、6分凿,凿刀又分平口、圆口、凹口;还有必备的钢尺、角尺、油石、磨床、砂轮、钻、斧。钻有各类口径,适合小圆点制作和深雕、浮雕的用途。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具也不断地更新换代。电动工具已成为不可缺的手头工具,替代了不少原来的苦力,如锯材机、电动切割机、钻机、磨光机、角磨机、直磨机、挂式雕刻机,这些小型电动工具减少了雕刻难度,加快了进度,提高了质量。
工序
龙池砚工序较多。第一道工序选材(配音停五秒钟),第二道工序设计布局(配音停五秒钟),第三道工序切割外形(配音停五秒钟),第四道工序初磨(配音停五秒钟),第五道工序粗凿、挖孔、开槽(配音停五秒钟),第六道工序再进行修边打磨(配音停五秒钟),第七道工序细雕、打磨(配音停五秒钟),第八道工序上线(配音停五秒钟),第九道工序细部雕刻(配音停五秒钟),最后一道工序水磨(配音停五秒钟)。如需打蜡者,再打蜡、抛光。成品之后,对于龙的眼睛和所相配的火球,进行点睛和抹金处理。
龙池砚工艺最主要的特点是以雕饰龙的图案为主,其它为辅的一种工艺。龙是中国古人对多种动物和自然天象经过多元综合而产生的,具有喜水、好飞、通天、善变、灵异、征瑞、示威等神性的一种神物。经过七八千年的演进、整合和升华,龙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文化象征。
荣誉价值
被誉为文房瑰宝的龙池砚一向受到书画家和文人学士的钟爱,是古人传给后人的一笔优秀文化遗产。精工雕刻的龙池砚光泽莹亮,细润光滑,轻轻敲击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用龙池砚磨出的墨,宜书宜画,成色明晰,书写流畅,不伤笔毫。
经过精心打造的龙池砚,构图精巧,栩栩如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龙池砚中的精品---圆形双龙戏珠,长方形梅雀,马花式工艺砚和长方形学生砚,均参加过建国十周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赢得众多人士的青睐。
荣誉
2001年,"龙池"牌龙池古砚在三明市名特优商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
2002年,在福建省首届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群龙托乾坤"("龙池"牌龙池砚)荣获"金奖"。
2004年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会上,龙池砚"飞龙夺魁"荣获金奖。
价值
龙池砚是一项颇具传统文化内涵的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同时对研究福建及中国砚台的发展及传承历史,又具有较高文化和科学价值。如能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和传承好这项工艺,使它发扬光大,相信一定能成为驰名全国的工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