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志》记载: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景宁已种植茶树。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惠明和尚建寺于南泉山(今鹤溪镇惠明寺村,寺因僧名,村以寺名),惠明长老和畲民在寺周围辟地种茶。
《景宁县志》载,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茶随处有之,以产惠明寺潦头者为佳”,可见当时景宁种茶之普遍,茶业发展之盛。该处所产的茶叶品质卓越,因僧而得名,称“惠明茶”。
据《处州府志》记载,惠明茶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就成为贡品,年贡芽茶两斤。“人京马上争矜贵,黄封红裹呈枫宸”,可见,人京进贡场面非凡。
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一次规模盛大的万国博览会中,中国选送的惠明茶被公认为是茶中珍品,荣获一等证书和金质奖章。从此惠明茶名冠全球,人们称其为“金奖惠明”。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畲族人民生活贫困,茶园荒芜,金奖惠明茶也就名存实亡。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金奖惠明茶,并大力扶持,才开始逐步恢复发展起来。1973年丽水地区科委将金奖惠明茶列入重点研究课题,重新挖掘了这一历史名茶,对茶区土壤、气候和茶叶的栽培、采制等进行研究,1979年惠明茶正式投产,从而使金奖惠明茶重获新生。
生态环境
产区地貌以深切割山地为主,发源于洞宫山脉的瓯江支流小溪,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和“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的地貌格局,由于滩坑水电站的建造,形成了“千峡湖”的水库环境。
据调查分析,惠明茶产区景宁地形复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渐倾,产区属酸性砂质黄壤土和香灰土,pH值4.5~5.5,全土层在100cm以上,有机质达2%~4%。位于敕木山东北半山腰(海拔在600m左右)的惠明寺村一带,冬暖夏凉、云雾蒸腾、雨水充沛、绿树婆婆,年平均气温15.2℃(最高月平均气温25.3℃,最低月平均气温4.7℃),年降雨量1829mm,加之云雾密林形成的漫射光,极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有利于茶叶含氮物质、氨基酸、儿茶素、芳香物质的积累,并使得细胞糖类不易缩合形成纤维素而老化,因而提高了鲜叶的持嫩性与品质。
品质特征
惠明茶色泽翠绿光润,银毫显露。冲泡后滋味鲜爽甘醇,汤色清澈,嫩匀成朵,旗枪辉映,芽芽直立,花香幽郁,果味甘爽。带有兰花及水果香气,茶汤清澈明绿,旗枪朵朵,交相辉映。品饮过该茶的人都称它是“一杯淡,二杯鲜,三杯甘又醇,四杯五杯昧犹存”的好茶。
功效价值
专家测定,惠明茶一般年景含游离氨基酸2.5~3.5%,高的年份达3.5~4.5%,甜鲜 味游离氨基酸占总量75~90%,酸苦味占总量10~25%。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分别为13~18.5%、1.5%~2.5%,蛋白质高达32%~38%。通过细胞模型实验表明,惠明茶叶可以显著地提高人体巨噬细胞(免疫细胞之一)对损伤后的氧化应激的对抗水平,保护或修复免疫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免疫细胞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