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介绍
淮安区建县始于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淮安区原为淮安市,隶属淮阴,2001年2月行政区划调整,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2012年2月23日更名为淮安区。蒲菜入宴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周礼》上即有“蒲菹”的记载。蒲菜中以古城淮安(今淮安区)西南隅“天妃宫”所产之蒲菜为最肥美,菜体洁白如玉,食之肥嫩清香,素有“天下第一笋”的美誉。 淮安区淮城、流均、环白马湖地区的南闸、林集、范集等乡镇的所有行80个行政村范围内均有种植 淮安蒲菜食用部分为幼嫩叶鞘包裹而成的假茎。假茎乳白色,圆润饱满,长度不低于35㎝,基部直径不小于1.5㎝。生食鲜嫩多汁,清香微甜,无涩味。熟食爽嫩柔软,无渣。
二.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淮安区淮安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3.8~14.8℃,市区年平均气温14℃,最低气温-21.5℃,最高气温39.5℃;年无霜期210~230天;年平均日照数2250~2350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52%,明显优于苏南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季雨水稀少,夏季雨水集中,年降雨880~1100mm;平均风速为2.9~3.6m/s之间,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地理标志区位于淮安区地势低洼易涝区,该区地势低洼,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是典型的水稻土和沼泽土,是蒲菜栽培的天然场所。
三.地域范围
淮安蒲菜产区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河荡湖区,包括淮城、流均、环白马湖地区的南闸、林集、范集等乡镇的所有行80个行政村。淮安蒲菜种植东起流均镇,北至淮城镇,西至南闸,南至林集。保护面积6.0万亩,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量7500吨。
四.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特征:株高200cm左右,叶片扁平,披针形,长150cm左右,宽1.0~1.2cm,深绿色,叶鞘长40~70cm,叶鞘圆柱形,粗2cm左右,外表淡绿色。产品洁白柔嫩,营养丰富。白露后停止分株,立冬以后地上部分茎叶枯黄,地下部分越冬。
内在品质:每100克蒲菜嫩茎中含蛋白质0.9~1.2克,碳水化合物大于1.5~1.8克,膳食纤维0.08~0.25克。 淮安蒲菜产地环境应符合NY5331-2006 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淮安蒲菜生产根据(NY5238-2005)无公害食品水生蔬菜种植技术规范,制定了“淮安蒲菜生产操作规程”。
五.特定生产方式
1、产地要求。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大于2100小时,地势低洼,土层深厚,土地肥沃,质地适中的中壤或重壤褐土为宜,土壤PH值6~7,有机质含量1.5%以上,最好为水稻土或沼泽土。
2、品种选择。选用天妃宫蒲菜等当地优质农家品种和具有淮安蒲菜特征 特性的优质蒲菜引进品种。将种藕留在原田内过冬,于春季种植前随挖、随选、随栽;
3、生产控制:蒲田选择,土壤淤泥层在30cm以上,有机质大于20g/kg,全氮大于3mg/kg,碱解氮大于300mg/kg,速效钾大干60mg/kg,常年水深在30cm以上。一般在6月份进行栽插,秧龄5叶~6叶,水浅宜早、水深宜迟。新拓蒲菜区,以腐熟有机肥为主,一次施足,每667㎡施腐熟有机肥肥5000kg以上。每667㎡栽插密度在600株。以栽后秧苗不易上浮为度,一般深度在25㎝左右。等行、株距栽插,行株距在1.0m~1.1m。蒲菜一生水份管理以由浅到深再到浅为原则,栽插期水层在0.5m~0.6m,不宜超过心叶、叶稍,随着蒲菜生长、水位渐高,控制在0.8m~lm,水位最高不宜超过1.5m,在8月后逐渐降低水位。第一年新栽田以适度采收为主,采收期在8月以后,以后每年可全年采收,一般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主采期。采收时夹花抽行收,留壮株待发。冬季要采收的田块,立秋前一茬不宜采,以留冬发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