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碧螺春茶是我国十大名茶的代表,以其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生长和生产过程极具特色。在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依山傍水的果园里,茶树与枇杷、板栗等果木交错种植,早春的太湖,雨量充沛,云雾缭绕,茶树在这个季节里变绿发芽,果园里花儿开了,氤氲的香味浸透了茶树的每一根纤维。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小环境,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品质,也就有了“茶中仙子”的美誉。我国著名茶叶专家浙江农业大学张晚芳教授曾赞:“碧螺春,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被人们誉为名茶珍品”。
种植--初春时分,放眼洞庭东西山,只见一片片浓荫如盖的果树,覆盖着一行行碧绿苍翠的茶蓬,与茶树相依相伴的桃树、银杏、枇杷、杨梅、石榴、柑橘等十多种果树,前呼后拥呵护着冰清玉洁的碧螺春。这有别与其他任何一种名茶的奇异而独特的栽培技艺,孕育出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禀赋,更熏陶出碧螺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的玉女般的气质,也使洞庭山茶树的鲜叶有着优异的生化成份。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其一芽二叶的鲜叶的成分:氨基酸3.03mg/g,儿茶素8.74mg/g,咖啡碱3.49%,茶多酚24.56%。其中氨基酸、咖啡碱的生化指标明显高于其他绿茶,因而制成的绿茶味道鲜醇、品质优异。
采摘--天蒙蒙亮,采茶的姑娘就开始忙碌起来,她们要在太阳未把露水晒干时把茶鲜叶采好。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碧螺春的鲜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炒制500克特级碧螺春约需采6.8-7.5万颗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为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采回的芽叶须进行精心拣剔。拣剔一公斤芽叶,通常需费工2-4小时。
炒制--炒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也是最关键的工艺活。看能手炒茶,就象欣赏一幅早春炒茶图,“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这样让人眼花缭乱的连续操作却包含了四道工序。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劳作之美让人惊叹。其中搓团显毫是我国绿茶中的一项独创,故常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茶”和“功夫茶”。
品质—经采、拣、炒三道工艺精制而成的碧螺春茶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隐覆、银绿隐翠;内质: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
本地茶农还用“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来形容碧螺春茶的外形特征。满身毛:就是碧螺春成品茶由白毫遮掩,茸毛紧贴茶叶,按照遮掩程度来区分碧螺春茶的优次;铜丝条:是指碧螺春茶条索细紧重实,冲泡时迅速下沉,不浮在水面;蜜蜂腿:是指碧螺春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这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之一。
碧螺春茶的内质特征也通常形容为“一嫩三鲜”。“一嫩”是芽叶特别细嫩,芽大叶小,芽叶尚未展开。“三鲜”是指茶叶的色、香、味。色鲜艳是指碧螺春茶不但外形色泽银绿隐翠、光彩夺目,而且茶汤碧绿清澈、鲜艳耀人,叶底嫩绿亮丽;香鲜浓是指碧螺春茶的香气,在清清的茶香中透着浓郁的花香,使人迷恋和陶醉;味鲜醇是指碧螺春茶的鲜爽茶味之中另有一种甜蜜的果味,使人百饮不厌,回味无穷。
地标地理
三万六千顷太湖,烟波浩淼,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在太湖东岸绵延起伏的群山中,苏州洞庭东、西山象两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万顷碧水之边。如果说,太湖是吴地百姓的母亲湖,那么,吴中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的碧螺春,就是太湖母亲馈赠给太湖儿女最珍贵的灵物。集太湖山的灵秀和水的柔美于一身的碧螺春,是人世间难得的佳茗,更是太湖山水造化的精灵。被誉为“天下第一茶”。
1、地貌:洞庭山位于苏州西部丘陵山区,洞庭东山系太湖半岛,洞庭西山是四面环水的全岛。山岭大部分是五通系石英砂岩和紫色云母砂岩及小部分中生代石灰岩组成。经长期侵蚀,山丘外貌圆浑,其周围地面下降为湖湾,再经坡积物、湖积物填充而成谷地,俗称山坞。茶树主要分布在山坞及山麓缓坡中。
2、气候:洞庭山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带,受太湖及复杂地形影响,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平均日照2190小时,无霜期244天。年均降水量1100mm,相对湿度79%。
3、土壤:洞庭山土壤由山丘岩石风化残积物发育的土壤为地带性自然黄棕壤,山坞和山间开阔平地为耕型黄棕壤。土壤中有机质、磷含量较高,pH值4~6。
4、植被:洞庭山植物种类丰富,生长繁密。有松树、杉木、白栎、冬青、麻栎及人工营造的银杏、枇杷、杨梅、板栗、柑桔、桃、梅、石榴等十多种果树。茶树栽培于果树、林木中,林木覆盖率在80%以上。
5、茶树栽培:茶果间作是碧螺春茶最具特色的栽培方式,茶果间作方式是以茶为主,在茶园中嵌种果树,以25%至35%的覆盖率为宜。适宜与茶树间作的果树主要有:枇杷、杨梅、板栗、梅树、柑桔等树种。
历史文化
碧螺春茶始于明代,俗名“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巡察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采于早春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从此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直到现在,碧螺春还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和馈赠国外贵宾的“国茶”,并远销美国、日本、德国、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传说--关于碧螺春的前世后生,说法颇多,相传不一。据清代《野史大观》记载:洞庭东山碧螺石壁,有野茶数棵,少女上山采摘,置于怀中,茶得体温,异香突发,采茶者惊诧:吓煞人香!在清代《太湖备考》中有老茶农朱元正创制碧螺春的故事,在东山民间有“仙鹤传种”、“吓煞人香”的传说,在西山镇流传有碧螺庵姑娘制茶的神话。
记载--清代《柳南随笔》记载:公元1699年,即康熙38年春,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品得此茶,龙颜大悦,问及茶名,近臣禀告“吓煞人香”,康熙觉得此名不雅,即以此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又采于早春,遂赐名“碧螺春”,碧螺春从此名扬天下。
书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洞庭碧螺春》的条目中记载:洞庭碧螺春是卷曲形炒青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太湖洞庭山。约在一千年以前宋代,这里已是著名茶叶产地。
现代茶叶专著和高校教课书上是这样描述的:碧螺春产于江苏苏州太湖洞庭山,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山水相依,云雾缭绕,茶树与果木交错种植,茶树长年受太湖雾气滋润,饱吸四季花果之香,蕴育了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被称为“茶中仙子”。
荣誉--近代历史上,碧螺春茶有证可见的荣誉有:一九一一年南洋劝业协会荣获优等奖,一九二五年巴拿马赛会获金奖,一九五四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用碧螺春招待贵宾,一九五八年被商业部定名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经两次把碧螺春带向世界。一次是在1954年新中国初登国际舞台的日内瓦会议上,周总理用碧螺春招待国际友人,赢得满堂赞美。另一次是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签订之后,周总理把碧螺春作为国礼赠给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品牌建设
2002年12月9日,国家质监总局批准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过多年的精心运作和有效监管,产区政府不断优化提升茶园生态环境,确保了碧螺春茶的安全卫生和品质水平;通过强化标准宣贯、强化行业自律、强化产品检测等一系列举措,大力促进了碧螺春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延伸了茶产业链。现在,碧螺春茶叶产量年均250顿,产业规模达到年均8亿元,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处在全国前三甲的位次。
自2003年起,质监部门在制订《洞庭(山)碧螺春茶》国家标准和完善《茶园建设》、《茶园管理》、《采制技术》省级地方标准的同时,引进了二维条码防伪保真技术系统,对碧螺春茶生产、销售、消费实现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农林部门对碧螺春树种正本清源,建成了洞庭地方优良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圃;工商部门积极引导茶叶企业组建合作社,实施多元化经营,有力促进了茶产业的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
一批知名品牌在快速成长,现有“玉品、碧螺、吴侬”等28个洞庭(山)碧螺春茶品牌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江苏省名牌产品、苏州名牌产品。从2008年开始,“吴侬”牌碧螺春又成为极地考察队员的特供产品,登上“雪龙”号远赴南北极, 2010年5月,碧螺春又作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登上国际舞台,向来自世界各地的7000多万朋友传播友谊与文明。现在,三万昌、玉品、吴侬、碧螺、庭山、古涵、咏萌等品牌在茶客的口中如数家珍,成为人们心中优秀的碧螺春品牌。
针对洞庭(山)碧螺春产业化程度不高,“小而散”比较突出的问题,由区政府牵头,各部门配合,积极扶持龙头企业、组建专业茶叶股份合作社,将千家万户茶农的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到目前为止,已组建碧螺春茶叶专业合作社48家,入股农户15000户,入股比例达88%,实现了把茶叶的传统经营模式向专业经营、综合经营的转变,促进了茶业增效、茶农增收,使茶农真正得到了实惠。
2002年始,区政府先后通过举办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碧螺春茶拍卖会和一年一度的“中国苏州洞庭(山)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以茶为媒,以节造势,带动了茶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联动发展。2007年3月18日,吴中区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节目联合,举办了“走进苏州吴中?相约碧螺春之乡”专场,依托《同一首歌》舞台,将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推向海内外,向世界展示了“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特色品牌形象。
茶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为配合和适应碧螺春产业的不断发展,吴中区还将建设洞庭(山)碧螺春茶叶博物馆、茶叶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等产业配套来满足和推动整个产业更好的发展。
现在,在洞庭东山太湖沿岸每3公里就有一座休闲茶坊。东山的绿化西坞、槎湾藏船坞,西山的涵村坞、包山坞等已经有了碧螺春观光茶园。饮天地琼浆,赏太湖美景,已经成为了现代都市人度假休闲的生活方式。
洞庭(山)碧螺春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她自然而实在,细致而清雅,一如苏州人对生活的态度。她是吴文化的精髓,也是苏州吴中的又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