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特色
头胸甲明显隆起,甲壳坚硬、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双螯强健、八足齐全。蟹体肥壮,腿长爪尖,活动有力,反应敏捷。粗蛋白:雌蟹≥15.1%,雄蟹≥15.4%;粗脂肪:雌蟹≥9.5%,雄蟹≥7.1%。
地标地理
阳澄湖是苏州市境内自然形成的湖泊,总面积为113 km2, 沿湖涉及苏州市相城区的元和(原陆墓镇)、太平、渭塘、阳澄湖镇(原湘城、阳澄湖镇),苏州市工业园区的娄葑、唯亭镇(原跨塘、唯亭镇),昆山市的巴城镇(原巴城、正仪镇),常熟市的沙家浜镇(原唐市、沙家浜镇),共4个市(区)8个镇。
1.地理位置
阳澄湖位于东经120°39’-120°51’、北纬31°21’-31°30’,在江苏省苏州市境内,西南离苏州市区约10公里,东距上海市约60公里,北离长江约30公里,是江苏省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阳澄湖周围有巴城湖、傀儡湖、鳗鲡泾,南有青剑湖,西有盛泽荡等与之相邻的5个小型湖泊共同组成了阳澄湖群。
2.湖貌特征
阳澄湖是由古太湖在逐步演变、淡化过程中分化出的阳澄湖群的一个中心湖泊,南北长17.0公里,东西最大宽8.0公里,平均宽7.0公里。阳澄湖湖形不规则,湖岸曲折多褶,岸滩延伸宽阔,湖底平坦,底质坚硬,并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倾斜。阳澄湖总面积113 km2,湖中有两条带状圩埂纵贯南北,将该湖自然分为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东、中、西三湖彼此间均有河流港汊相互贯通而汇为一体。其中东湖49.12 km2,平均水深1.33 m— 2.5 m,中湖32.01 km2 ,平均水深1.3 m—3.0 m,西湖31.87 km2,平均水深1.4 m—4.5 m。阳澄湖高程为海拔吴淞基面2.9 m,蓄水量2.32*109 m3,平均水深2.05 m,最大水深位于西湖南端实测达5.2 m—5.8 m,是湖区土著水产生物越冬处所。周边10公里内除有5个小型湖泊组成阳澄湖为中心的湖群外,其余是土地肥沃的万顷平原水稻种植区。独特的湖貌特征和周边环境为湖区提供了极为丰盈的初始营养物质,从而为阳澄湖大闸蟹生长育肥所需的饵料生物的生长繁茂奠定了基础。
3.水系、水文特征
阳澄湖是长江下游南岸第一个中型淡水湖泊,水源与太湖同属长江水系,但比太湖距离长江更近,长江水经望虞河、浒浦河、元和塘、白茆塘、张家港七浦塘、杨林塘、浏河等通江河道及太湖水经望虞河、元和塘、娄江等湖道流经湖周的盛泽荡、鹅真荡、漕湖、昆承湖、巴城湖、傀儡湖、鳗鲡湖、金鸡湖、黄天荡等小型湖泊和沿湖大小92条河港流入或泄出。组成了独特而十分发达的水系,其水源不仅充沛,且有周边环绕的众多子湖和河道的缓冲、过滤调蓄,水位稳定。再加上整个湖泊西深(上游)东(下游)浅,来水入湖后又一次得到了缓冲和沉淀,使得水流舒缓,平均水流一般在0.03 m/s~0.06 m/s,水质清澄而又水量充沛。
又因阳澄湖位于长江与太湖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系特征使阳澄湖成为吞吐性湖泊的水文特征,其流型分为顺流型和逆流型,两种流型共有五种流态,顺流型有西进东出、有西进南出和有西进北出为主的三种流态,其中又以前两种流态最为常见;逆流型有北进南出和东进南出为主的两种流态。但由于长江水利建设的因素,目前阳澄湖水文的流型和流态的变化与引排长江水密切相关,当伏汛期(或长江落潮)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时,可由通江河道自流排江,当伏旱期(或长江涨潮)水位低于长江水位时,亦可由通江河道自流引江,并可通过沿江闸门来调节和控制阳澄湖的水位。因而阳澄湖自古至今,不管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控制,其水位均相对稳定。阳澄湖水位一般从4—5月份开始上升,7—8月份达年内最高,10月份以后水位开始下降,直至翌年3—4月份。历史最高水位4.36 m(出现在1954年7月24日),最低水位2.22 m(出现在1956年2月28日)。水位变化特征是高水位持续期长,达五个月(6—10月)之久,水位变化平缓,变幅一般在1.2 m以下。查阅历史资料省内其他湖泊的水位变幅均在1.5 m以上。相对稳定的水位对阳澄湖大闸蟹的栖息、蜕壳极为有利。
4.气候特征:
湖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8℃,1月份平均气温3.0℃,7月份平均气温28.5℃,年平均无霜期23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033.0 mm,最大年降水量1456.1mm(1975年),最小降水量553.8 mm(1978年),年内6-9月平均降水量505.0 mm,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0.3%。其气候特征吻合于长江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洄游、溯江入湖生长育肥等的生活习性,为阳澄湖大闸蟹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先决条件。
5.水产资源特征:
由于阳澄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水系、水文、水源和湖岸曲折多褶,岸滩宽阔,底部平坦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水产生物资源。
①离长江入海口近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华绒螯蟹经浅海交配产卵后在溯江中逐步从蚤状幼体发育变态成大眼幼体后能在第一时间进入阳澄湖,其质量、活力、数量及入湖时间上都达到最佳。
②曲折多褶的湖岸线、宽阔的岸滩、充沛的水量、舒缓的水流、稳定的水位、适中的水深,使湖区饵料生物丰富多样,经苏州大学等实测和考查历史资料:湖区水生植物有22种,其中河蟹喜食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草、角茨藻等为优势种。从每年4月底萌芽生长,至6月份透出水面,生物量高达1026 g/m2。覆盖率在6月份达32%,8月份达70%,12月份下降到24.82%;浮游植物有8门67属(种),生物量3600-254700个/L,平均达38668个/L,出现在冬季夏季生物量达130.86万个/L。
水生动物有浮游动物4类30种,生物量平均达2121.42个/ L;底栖动物有30属,平均生物量214.31 g/m2,平均密度116.58个/m2(其中螺类占58.3%,平均生物量47.87 g/m2;虾类占16.7%;蚌类占16.7%);鱼类有10目19科46属、67余种,近年为改善湖区水质,控制浮游生物量,维护鱼类种群结构,阳澄湖渔管会每年放流花白鲢鱼苗鱼种2000多万尾,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丰茂的水生植物和贝类资源,大大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功能,不仅使水体清澄透澈,光照透射强、溶解氧含量高,亦为大闸蟹提供了大量适口、鲜嫩的饵料生物和创造了优越的栖息、生长育肥环境。其独特之处是大闸蟹长期在水质清澄、湖底质硬的水草丛中觅食攀爬,久而久之形成了“青背、白肚”的特征。
6、水质理化特征
阳澄湖虽距长江较近,但仍是典型的淡水湖泊。其水型为重碳酸盐类钙组二型,属软水型。在苏南8个大中型湖泊中,其湖水化学组成中钙离子含量高居第二位,达23.78 mg/L,而镁离子含量亦高居第三位,达6.0 mg/L,总硬度同样高居第二位,达1.68 mg/L,PH值7.3-8.6之间,呈微碱性;溶解氧8.5-17.34 mg/L,透明度平均达1.33 m。这充分说明阳澄湖的水质非常适合大闸蟹生长,尤其是丰富的钙、镁离子对大闸蟹的蜕壳、壳质的发生、壳质的色泽和硬度的形成极为有利。形成了阳澄湖大闸蟹壳薄而又坚韧的特征。
综上所述,阳澄湖大闸蟹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达而相对独立的水系,曲折多褶的湖岸,延伸宽阔的岸滩,平坦质硬的湖底,适中的水深、稳定的水位、充沛的水源、舒缓的水流、良好的水质、温和的气候、丰富多样的饵料资源等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综合影响下孕育了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的外观特征及桔红色的蟹黄、白玉似的脂膏、洁白细嫩的蟹肉,口感微甜、味道鲜美,色、香、味三极的内在品质。并有着优异的内在生化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