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香树,又名白木香、土沉香、牙香树。正常生长的莞香树无法香结,莞香是莞香树枝干或根部经虫蛀、雷击或人为砍伤等各种物理伤害后,经过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分泌出的油脂,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存的淀粉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瘤状的香脂,经多年沉积而成的固态结晶体。香脂呈黑褐色,坚实而重。在野生和人工种植环境中,莞香树生长至6—8年,多采用人工开香门等技艺方法进行结香。一般是将含有香油的木块大范围凿下,再用人工精心地将无香油积聚的木质铲去,留下的油质部分就是莞香。上品入水能沉,故名沉香,莞香是沉香的一种,又名女儿香、涯香、芽香、土沉香或白木香,是沉香中的上品。
中国科学院植物化学所、中国林业科学院热带所、中国科学院物构所对莞香的有机物检测研究表明,莞香有147个有机分子对应其特殊功用,其中有60多个无法人工合成,是珍贵的药物原材料。
沉香药性微温,味辛、苦,是治疗胃病药,莞香树皮纤维柔韧,色白而细致可做高级纸原料及人造棉;木质部可提取芳香油,花可制浸膏,可用于制作香料、焚香、雕塑等。莞香自古价格不菲,有土沉香价“与白金等”、“一片万钱”等说法,近年价格更以克计。
莞香树,乔木,高5—15米,树皮暗灰色,几平滑,纤维坚韧;小枝圆柱形,具绉纹,幼时被疏柔毛,后逐渐脱落,无毛或近无毛。叶革质,圆形、椭圆形至长圆形,有时近倒卵形,长5—9厘米,宽2.8—6厘米,先端锐尖或急尖而具短尖头,基部宽楔形,上面暗绿色或紫绿色,光亮,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侧脉每边15—20,在下面更明显,小脉纤细,近平行,不明显,边缘有时被稀疏的柔毛;叶柄长约5—7毫米,被毛。花芳香,黄绿色,多朵,组成伞形花序;花梗长5—6毫米,密被黄灰色短柔毛;萼筒浅钟状,长5—6毫米,两面均密被短柔毛,5裂,裂片卵形,长4—5毫米,先端圆钝或急尖,两面被短柔毛;花瓣10,鳞片状,着生于花萼筒喉部,密被毛;雄蕊10,排成1轮,花丝长约1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4毫米;子房卵形,密被灰白色毛,2室,每室1胚珠,花柱极短或无,柱头头状。蒴果果梗短,卵球形,幼时绿色,长2—3厘米,直径约2厘米,顶端具短尖头,基部渐狭,密被黄色短柔毛,2瓣裂,2室,每室具有1种子,种子褐色,卵球形,长约1厘米,宽约5.5毫米,疏被柔毛,基部具有附属体,附属体长约1.5厘米,上端宽扁,宽约4毫米,下端成柄状。花期春夏,果期夏秋。
清代岭南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了沉香的十五个品种,其名目之繁多,想像力之丰富,真教人叹为观止:黄沉、 生结沉、 四六沉(四分沉水,六分不沉水)、 中四六沉、 下四六沉、 油速、 磨料沉速、烧料沉速、红蒙花铲、 黄蒙花铲、 血蒙花铲、 新山花铲、铁皮速、 老山牙香、 新山牙香等。
现代香结评定,依品质优劣可分四等。最低品级为白木香。此为香门初开,第一次凿采,香味青涩,清淡;第二年、第三年从旧的香口凿出的香结,名莲头香。此种香块略有木质花纹,少油质,价格比白木香略高。
沉香多产于老香树,油脂丰富。此外,沉香还有生熟之分。所谓生香,即人工采凿得之;熟香者,又称脱落香,状如树瘿,自然脱落。林天蔚著《宋代香药贸易史稿》中记载,所谓沉香:“乃千年枯木所结,如石桂、如拳、如肘、如凤、如孔雀、如龟蛇、如云气、如神仙,人焚一片,则盈屋香雾,越三日不散。”
最高品质的沉香,名为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将其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牙香是沉香中的精品。在古代,牙香因其小而香,一些香农之女偷藏怀中,以换取脂粉绸布。每从胸中拿出牙香时,则香气满堂,久之,亦称牙香为女儿香。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因地处广州之东,境内盛产莞草而得名。东莞市在历史上是森林茂密的地区,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为南亚季风常绿阔叶林,组成种类多样而富于热带性,由于人口激增,历代砍伐,使原生性森林大幅减少,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大戟科、桃金娘科、杜英科、山矾科、梧桐科等种类组成,其中大多数是热带亚热带分布种。现状植被反映出由热带向亚热带过渡而热带性较强的特征,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相适应。
东莞市属亚热带气候,生态条件优良,除水乡片以外,其他镇街的土壤都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莞香树,种植成本较低。与其他地区出产的沉香相比,莞香香气甜蜜清幽,芬芳宜人,且发香时间长。
香树木质松软,容易吸收周围环境中空气、土壤和水的气味,变成树干中的本味,所以各地所产的沉香其味各有区别。沉香可按辛、甘、酸、咸、苦五种味来分。气候炎热的印度、马来西亚、越南、印尼等地所产沉香,初香柔滑、层次多,但含羊臊味,偏酸;海南所产的沉香,爆发力强,但尾香燥火大,偏苦;其他近海之地,如湛江、茂名等,只吹咸风(海风),少有淡风,所产之香,味偏甘甜而带燥;再往北如惠东、惠阳等地,气候偏冷,所产之香偏辣。而东莞,因气候温和,既有海上吹来的咸风,又有珠江口吹来的淡风,咸淡空气混合回旋,所以产出香品质量极佳,燃烧时烟少、飘远性强且清香甜润。
莞香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唐代时,莞香由国外传入;宋代时,广东各地已普遍种植,尤以莞邑为甚。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莞香一度成为皇家贡品。莞香的价格曾相当昂贵,曾一度成为东莞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据《广东史志》记载:“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据称当时莞香甚是贵重,有“1两香等于1两银”之说。
宋末元初时期,沉香木在东莞已“盛种之,客旅多贩焉”,故寮步香市,相信亦在此前后兴起。自那时起,各地香农将不同等级成色的沉香运来,在寮步镇内的“牙香街”加工,打上“莞香”的招牌再出售。
元明时期,莞香逐渐形成规模。明代东莞逐步形成莞香收购、加工、交易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销往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国内各地及东南亚一带。历史上的莞香集散地,当数东莞市寮步镇的牙香街最为繁荣,也被称为“香市”,是广东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等“四大名市”中最具特色的。
据成书于明代的鸡翅岭村汤氏族谱记载:“(东莞)女儿香名,其种异于他处,故九州之远,京师之人,无不以为天下第一香也。”
清朝雍正年间,莞香开始逐渐衰落,沉寂200余年,莞香树在东莞已难觅踪影。其时,在大岭山一带,仅少数人家家中还种植有零散几株莞香树。直至21世纪初,方又逢生机。
清朝嘉庆《东莞县志》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清末史学家陈伯陶编《东莞县志》又载:“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岭、鸡翅岭、百花洞(今大岭山镇)、牛眼石诸处亦不失为正;若乌泥坑、寮步则斯下矣。”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下)亦载:“莞香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次则近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百花洞、牛眠、石乡诸处,至劣者乌泥坑。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马蹄冈久已无香,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出产的香料品质最好,名闻全国,是上贡的佳品。
《广东史志》记载:“莞人多以香起家”,“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据称当时莞香甚是贵重,有“1两香等于1两银”之说。明清时期,东莞寮步的香市与广州的花市、罗浮的药市、合浦(前属广东)的珠市并称“广东四大市”。当时广东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外销的莞香多数先运到九龙的尖沙头(今香港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到石排湾(今香港仔)集中,再用大船运往广州,远销中国内地、南洋以及阿拉伯国家等地。由于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满堂,尖沙咀古称“香埠头”,石排湾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也就被称为“香港”,其后延伸到整个地区总称为香港。中山原称香山,据说也与莞香有关。古代,中山市地属东莞,以产沉香著名,故名香山。其中五桂山曾是沉香树的重要产地。
香后来的衰落,相传也与进贡有关。据说清雍正年间,宫廷派采香专吏南下东莞,催索异种名香。县官责成地保里正向香农逐户征收,完不成配额任务就杖刑伺候。香农无法可想,只好把香木砍掉,举家逃亡避祸。香木成材需时,树砍光了,莞香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到了民国初年,寮步香市已门可罗雀,后来更是名存实亡。
解放前后,莞香遭滥砍滥伐,致使东莞曾经满山披绿的盛况不再,并濒临绝迹。历史上的东莞莞香鼎盛,据研究,东莞在莞香鼎盛时期育有莞香成树6000万株,产莞香1200吨。但是由于长期乱砍滥伐,东莞莞香树数量越来越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东莞只有大岭山、清溪、寮步镇一带的个别村落有数量极少外,野生莞香树近乎灭绝,现有莞香树以人工种植为主,粗略统计不超80万株。
21世纪初,东莞确立了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战略目标,沉寂多年的莞香树又逢生机。大岭山镇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内设立了一个面积达150亩“莞香种植基地”,大岭山镇鸡翅岭建有“女儿香”苗木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莞香研究和生产的基地化和系统化。
2015年0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莞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莞香产地范围为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南城街道办事处、厚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茶山镇共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