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山是粤东名山,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境内。主峰海拔1256米,连绵起伏、峰恋叠嶂、岩泉渗流、云雾缭绕,满山遍野都是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的自然景致,其中有“公鸡髻石”、“清泉石上流”、“仙人桥”、“仙人打鼓石”、 “蟒蛇出山”、“仙人茶壶”、“飞来石”等景点,清康熙年间进士杨之徐游览西岩山后曾写诗赞道:“望到西岩不尽峰,连天翠色意何浓;一朝雷雨绕云起,却怪深山有伏龙。”西岩山胜景美不胜收,自然奇观、数不胜数。清道光二年,阮元撰写《广东通志》时,已将西岩山列为“名山胜景大埔县志》。西岩乌龙茶产区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1.2℃—22℃,年日照时数1730.4小时,年降雨量1400—2500毫米。西岩乌龙茶产区具有山高日照短,云雾雨量多,冬春不严寒,盛夏无酷暑的气候特点,非常适合茶树生长,茶树生长更没有明显的休眠期。大埔县区域土壤类型为:黄壤、红土壤、赤红壤和水稻土四大类。黄壤、红壤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000米以上,西岩山以黄红土壤为主,土壤疏松、湿润、肥沃,植被生长良好。PH值为3.97—4.46,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2.35%~3.93%)和几十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优质产茶地。低海拔地区和平原以赤红壤和水稻土为主。这部分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土壤熟化程度较深,肥效较高,P H值3.97—4.46,适宜茶树生长,是不可多得的高山产茶区。
西岩乌龙茶产地大埔县建置源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的义招县,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恋洲两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大埔县地处粤东北边垂,这里群山环抱,峰恋重叠,溪河遍布,山青水秀,有“山中山”之称;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名茶”。历史上位于枫朗西岩山的“西竺寺”出产的乌龙茶便驰名遐迩,这就是西岩乌龙茶最初的渊源。大埔县历史悠久,是佛教惭愧祖师(817-866)静心修行,默诵佛经之所,有着浓厚的禅文化。目前大埔县的主要景点包括西竺寺、倚岩寺、万福寺、赤蕨寺等都是禅文化的载体。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本土自有的茶文化,且使禅茶融为一体而成为禅茶文化。因而自古便有“禅茶一味”之说。它由禅而兴,继由禅而成熟,终因而成就禅茶。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也找到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大埔县禅茶文化注重“和、静、怡、真”,既理事圆融和谐,又雅俗同享,在人生日常事务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西岩乌龙茶便是大埔禅茶文化中精品之一。大埔县的禅茶文化将正气溶入和中,将分享溶入平静中,将雅气溶入神怡中,将聚集人心溶入真心中,发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素质、和谐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