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特色】
短纺锤形,皮色乳黄,表皮有深褐色斑、皱褶,瘤突明显,葛味浓。肉质米白色,纤维少,多汁,烹熟后葛味浓,带粘性,味道清香甘甜醇正,脆嫩,少渣,口感好。
【地标地理】
广州市横沥地区紧临南海,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热,光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由于水热同期,极利于粉葛的生长,有利于粉葛的葡萄糖沉淀。收获季节是少雨期,粉葛淀粉积累恰到好处。横沥地区的土壤由河积、海积等综合因素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以粘壤土为主,土层深厚,达2米以上,保肥保水能力强,有机质、矿物质含量丰富。种植粉葛,块根入土浅,易于膨大,不分叉,呈短纺锤形,易采收,保证了块根的完整、美观。出产的粉葛葛味浓郁香醇,多汁,纤维少,钙、锌、铁等矿物质含量高。而在非冲积土地块生产出的粉葛块根形状偏长、多渣、葛味稍淡、锌、钙、铁等营养成分含量偏低。横沥镇隶属广州市南沙区,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深圳、珠海几何三角的中心,由“一岛两陆”组成,水陆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有京广珠高速公路、南部快速路、广珠东线公路、西线七号公路等横穿镇内,水上运输可通过珠江水系和珠江口通往国内外各大港口,有利于粉葛产品方便、快捷向海内外销售。
【文化背景】
岭南一带,早在周朝时就有上山采掘野生粉葛,并用其茎的纤维织成葛布。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织成布弱如蝉翅。粉葛也是庙南等地区春节“斋晏” 中的重要食材。每逢春节,家庭主妇凌晨而起,煮好“斋晏”后,打开家中大门,烧炮仗,接“财神”,以“斋晏”、煎堆祭拜祖先及神佛,接着全家同食“斋晏”。每当逢年过节,接人待客,庙南粉葛是当地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色。其食法多种,可切成薄片用来煲糖水、红烧、清蒸、炖兔肉、炒肉片及制成糖葛等,尤以制作粉葛扣肉更为上佳,是许多餐馆的招牌菜,很受顾客的青睐。同时庙南粉葛也是有名的煲汤汤料,如用其做粉葛鲮鱼汤、粉葛猪脚汤等等。庙南粉葛夏季新鲜上市,其润肠、清热的功效更甚于其它经贮藏后的粉葛,并且口感更佳,葛味更浓;加之庙南粉葛纤维少,以其作为食材制成的食品口感会更加细腻,入口松化,带粘性,别有风味。因此,深受酷爱美食的南方人的喜爱。
【文化积淀】
我国最早在《诗经》和《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葛的记载和描述。《诗经》有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而《神农本草经》中则记载了葛的药性价值。粉葛属药食两用植物,盛产于中国南方山区,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常与产于我国北方的人参相提并论,素有“南葛北参”和“南方人参”之美誉。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粉葛的功效和作用,明朝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葛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粉葛的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他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葛,性甘、辛、平、无毒,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弊,起阴气,解诸毒”。葛根已于2002年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字[2002]51号)中被列入第3批“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植物品种名单。除了食用和药用,我国劳动人民对葛的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采葛织布的记载。《吴越春秋》中赞葛布“弱如罗兮轻菲菲。”
【品牌建设】
庙南粉葛在解放前已有种植,但不成规模,都是在种粮地块的周边空地种植。近些年来,横沥镇政府对庙南粉葛的生产十分重视,把发展庙南粉葛当作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事来抓。为了尽快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特色庙南粉葛,农业部门专门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负责庙南粉葛提纯复壮和推广种植。此外,当地农业部门还邀请高校、研究院所的有关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工作。2008年,横沥镇将庙南和义沙两个村建设成为市级蔬菜专业村,在大力优化蔬菜品种、提高蔬菜品质、提升现有名特优蔬菜知名度的工作中,庙南粉葛成为南沙区蔬菜品牌的重点培育种类之一。南沙区还对环保高度重视,大力投入,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确保横沥地区水源和土壤无污染,为庙南粉葛的无公害生产提供有力保障。现在,当地基本形成了以研究、生产、销售为主导的产业链,为庙南粉葛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庙南粉葛不仅是南沙区的特产,而且已经成为南沙区的拳头产品。目前,庙南粉葛在横沥镇的庙南、义沙、新兴、太阳升、冯马二等15个行政村和农场广泛种植,并且远销到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种植粉葛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