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范围】
广东省增城市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中新镇、朱村街道办事处、荔城街道办事处、增江街道办事处7个镇街道现辖行政区。
【地理环境】
增城迟菜心,又名高脚菜心,是广东菜心的一种,是远近驰名的菜心品种,由于它为冬天种植和收成的蔬菜,经常时至深冬才上市,常言称:“冬至到,菜心甜”,比一般菜心要迟,所以称为迟菜心。增城吃菜心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而这个名气巨大的“菜心之王”,却是产于广东省增城辖区内的小楼镇中。小楼镇,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中北部,南距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10公里,该镇林木覆盖率达57.6%,是广州东部大绿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国家第二批生态示范区,除了自然风光优美,林木众多,小楼镇同时也是传说中何仙姑的故乡,镇中有著名的何仙姑旅游景区,包括历史悠久的何仙姑家庙,遗履仙井、何仙姑纪念塔、观音山神仙洞、庙顶仙桃、盘龙古藤等旅游景点。除此之外小楼镇更是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平均气温21.6℃,平均降雨量1689毫米,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而迟菜心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菜品。正宗的迟菜心产于小楼镇腊布村,这个村庄有着符合迟菜心生长的四大条件:种苗、土壤、雨水和温度。迟菜心的幼苗需要进行间苗和移植,一般来说会选用抗虫病幼苗栽种,并在5、6叶时移苗;小楼镇土壤的酸碱度在pH6.5~7.5之间,以壤土和轻粘土为主,土壤肥力较高,有机物含量足够;增城在初冬季节常伴有连绵小雨,正好满足迟菜心的灌溉需要;迟菜心在一般在深冬才收成,按有经验的农民的说法,一年内要冻上五天,迟菜心才更显清甜,而有经历霜降霜打的迟菜心更是锦上添花,小楼镇冬天的气温较市区要冷上一点,就更符合迟菜心的生长了。这也难怪尽管迟菜心已经在增城各辖区甚至是其他城市进行推广和种植,但其他地区种植的迟菜心比起小楼镇腊布村的增城迟菜心总是会少了一份清甜,多上一点苦涩。
【文化背景】
增城迟菜心既然产于小楼镇,而小楼镇也是传说中何仙姑的故乡,何仙姑和迟菜心这在外人看来是没有太大联系的,然而事实上两者还真的有着深厚的渊源。传说唐朝年间增城地区大旱,很多人中暑而亡,民间称为七姐的何仙姑,她也曾是一个增城人,她不忍看着增城人民受苦受难。为解救世人,特意用法术招来仙草,并将仙草结成一匹草马,令草马下界化身为凉粉草,帮助中暑的人清热除暑。而草马下凡之时却过于活泼,在身上不小心沾上一颗天界的种子,于是就将之一并带入了凡间。种子落在了增城生长了起来,并成为了一颗清甜多汁的野菜,即是现在的增城迟菜心。夏天,凉粉草为增城人民祛暑解热,冬天,迟菜心为增城人民充饥驱寒,也算是增城的一段佳话。还有,元末明初有一位尚书,名叫张度,是增城小楼人。当张度还是一介书生时,时值冬天且战祸频繁,饥寒交迫的他在增城只能随处挖掘身边的野菜用来充饥,却意外地发现该野菜居然鲜甜无比。张度成了尚书之后,回想起当年的“救命野菜”,就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诗中的末尾两联着重提到了迟菜心,“七姐洞中神仙草,辗落名山显物华。菜心盈翠冬日迟,天赐丰饶胜奇葩。”而在正史当中,清宣统时期,《增城县志》中亦有对迟菜心的记载,它在里面赞称迟菜心,“心最美,为蔬品之冠。”
【品牌建设】
迟菜心的推广成为了一部感人的“励志奋斗史”。由于迟菜心对比其他菜心又高又大,一般菜心一棵不过50余克重,而迟菜心一棵却能重达500克甚至是1千克,在上世纪80年代,迟菜心最早被腊圃村村民把迟菜心用自行车“驮”到“省城”,也就是广州售卖时,省城的人民见迟菜心又大又粗,比一般的老菜心看上去还要硬,就以为这菜心很老,是过了时节的菜品,是农民们吃不动才拿到省城来“坑”广州人的,纷纷笑称这是“菜树”,也没什么销路,在广州卖不开。市场销路不旺,迟菜心多为农民自己食用。1999年冬天,腊圃大霜,荔枝等果树都被冻死了,但是长在树下的“迟菜心”却傲然挺立,农民们摘下一试,霜后菜心清脆甜美胜于往日,于是迟菜心的美名才算是从增城渐渐传扬开去。到现在,增城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增城菜心节”,推至今已经超过了10年,其作为推广增城生态旅游、现代农业品牌的盛事,已经成为了增城吸引海内外宾客前来品尝菜心、度假休闲、投资考察的有效载体,在促进增城市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小楼镇向国家商标局取得“仙境”牌注册商标,被广东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蔬菜。以往只卖几毛钱一公斤的菜树,现今经过极力推广,包装成一盒盒精美的礼盒,远销海内外。2013年,增城迟菜心的种植农户已超1万户,种植面积接近4万亩,为增城带来将近2.9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迟菜心也有不值钱的“菜树”摇身一变成为了“菜心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