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又称青釉提梁倒注瓷壶,是五代时期的瓷器,1968年出土于陕西彬县,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伏凤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壶盖。盖、壶衔接处堆塑哺乳母子狮,母狮张口为流。球形壶腹刻饰缠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在设计构思上与众不同,极富创造性。其造型、结构新颖奇特,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68年,陕西彬县城关村一位农民在挖土时发现了一个瓷壶,即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当时这位农民并没有多想,就随手把它扔在了家中。
1982年,西北大学哲学系的高立勋先生到亲戚家串门,偶然间发现了这把奇异的壸,猜测应该是文物,于是把它带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请教知名的耀州窑专家禚振西女士,禚老师认为它是罕见的耀州窑国宝级文物,劝高立勋将此壸献给国家。高立勋先生听从了禚老师的建议,把壸捐献给了陕西省博物馆。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足径8.7厘米。该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繁缛华丽,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通体施以淡青釉色。壶身为圆形,造型像一个倒置的团柿,腹部雕有三朵盛开的牡丹,其下有仰开的莲花瓣。壶盖形似柿蒂,为虚设,实际上与壶把、壶身连成一体。壶把是半圆形,好似一只飞翔中的凤凰,凤首高翘,轻轻地落在了带有莲花的壶盖上。壶嘴出水处仿佛一只狮子张开的大口,狮子的牙齿清晰可见。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正在吸吮母乳的小狮子。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的壶身造型为一倒置的团柿,这种柿子形状在中国画中常见。顶端的双层柿蒂纹与团柿的造型互相呼应、完美结合,这样的造型在现代的耀州窑器物中甚为少见。壶盖与壶腹相连处的联珠纹与锯齿纹将上下纹饰有机结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壶腹上的缠枝牡丹,刀法犀利、线条圆活、俯仰有致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极富表现力。壶身采用多种纹饰,却布局合理,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有强烈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凤形提梁与狮形壶流相呼应,形成立体装饰。凤形提梁尾部的联珠纹,摆脱了平庸与单调,于细微处见匠心。整个壶的造型构思精巧,整体与局部、植物与动物很好地结合,达到了完美和谐的境地。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的纹样、题材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如母狮给幼狮哺乳的情景,完全是对自然界生动真实活动的写照。两狮的神态刻划细致入微,形神兼备。母狮的舔犊之情,幼狮的安祥、宁静之感无不从工匠的手下流泻出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用不同的纹饰,如凤、牡丹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而反映了一个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时代。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盛世,中外文化融合交流,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到宋代得以承袭。这都反映在了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上,如狮纹、莲解纹的选用。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