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太保鼎为方形,高57.6厘米,长35.8厘米,宽22.8厘米,重26公斤。四柱足,口上铸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有扉棱,柱足中部装饰有圆盘。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
西周太保鼎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之后,先后被山东济宁钟氏、南海李山农、日照丁跋臣等人收藏。
1917年,清光绪年进士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西周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西周小克鼎、西周克钟一并收藏。此后,太保鼎一直由徐家收藏。
1958年徐家后人将它们捐献给国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古代青铜鼎有方形和圆形,足电有三足、四足之分,其腹部的纹饰在各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纹饰多为饕餮纹、夔龙纹等动物纹饰和云雷等几何纹样,表现出威严神秘的气势;西周铜器纹饰细腻繁缛,兽面、龙纹等动物纹和窃曲纹等几何纹饰更富于装饰性。西周太保鼎纹饰精美华丽,是西周青铜器纹饰的代表。
西周太保鼎呈方形,四柱足,造型雄伟,使用圆雕、浮雕技法,工艺精湛。其口上铸双立耳,耳上附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装饰扉棱。最为显著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在腹部装饰扉棱的现象,最初出现在商代,主要是为了掩盖陶范的痕迹而进行的装饰,到西周时已演变为纹饰装饰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流行的纹样。如这件太保鼎柱足上所饰扉棱,便是纯粹的装饰。
鼎腹内壁清晰铸有“大保铸”三字,线条清晰流畅,字体华美,也是难得一见、珍贵异常的。中国古金文中“大”和“太”字形相同,按照金石学考证,这“大保”二字其实应该为“太保”,因此这件鼎就被称作“太保鼎”。
鼎是在祭祀时盛放肉类的礼器,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从太保鼎的器型和纹饰特点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早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尚书·君奭》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据学者考证,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时的重臣召公奭所铸造的,这件雄浑庄重的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西周太保鼎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西周太保鼎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被《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卷》收录。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只西周太保鼎的价值也是难以评估的。由于商周历史一直缺乏文字史料,因此商周青铜器上铭刻的文字对于研究商周历史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历来被认为是一字千金。而西周太保鼎的内部清晰铸有“太保鼎”三字铭文,更是难得一见、珍贵异常,因此是历史学界和文物收藏界一致公认、赫赫有名的国宝。尤其是西周太保鼎,对于西周从周武王到周成王两朝历史的研究,给出了明确的实物佐证,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历史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93年,西周太保鼎被选送参加第三届“中国文物精华展”。
2018年6月1日,西周太保鼎在天津博物馆展出,以纪念天津博物馆百年华诞。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任会斌《80件最有意思的中国青铜器》:西周太保鼎是名闻中外的青铜重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瑰宝。整个器物造型庄严厚重,气势宏伟,铸造工艺精湛。堪称是商代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