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是西周初期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西周伯矩鬲顶部为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其纹饰十分精美,各部均以牛头纹装饰,主体纹饰皆为高浮雕,给人雄奇威武之感。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西周初期青铜器中的杰作。
2013年8月19日,西周伯矩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196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地区的一名村民在挖菜窖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和一件青铜爵。此后经过对琉璃河一带考古发掘,发现西周初期的燕国都城遗址,而村民发现那两件青铜器的地方是城址外的一处大型贵族墓葬区,该墓区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
1974年,西周伯矩鬲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出土。
西周伯矩鬲真品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内。
西周伯矩鬲,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颈部饰六条短扉棱,扉棱间饰以夔纹,袋足均饰以牛头纹,牛角角端翘起,高于器表。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
西周伯矩鬲铭文:在戊辰,匽侯易(赐)伯矩贝,用乍(作)父戊彝。
西周伯矩鬲具有西周早期青铜鬲的典型特点,形体较大,纹饰繁复而精制。比较罕见的是,它还带有青铜的器盖,不同于一般青铜鬲因为原来用木盖所以出土时都已无盖。该器的装饰以平雕、高浮雕和圆雕相结合,颈部有一圈平雕的夔纹,而从盖钮到足部,装饰有七个风格各异的牛首兽面纹。盖钮是由两个完全凸出于器表的圆雕式小牛头相背而立组成,这两个牛头的牛角上翘,牛耳直立,眼部微隆,非常写实;盖面上铸有两个高浮雕式牛头,牛眼圆睁,牛口大张,口中有獠牙,牛耳和牛角均凸出于器表,牛角上装饰有鳞纹;三个浑圆的袋状足上各装饰有一个浮雕牛头,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外形与器盖上的相似,长角上翘、巨眼圆睁、大鼻突起,但牛角更加粗大、高挑。全器装饰立体与浮雕的牛首共7个。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大方,不加地纹,而由立体的牛首和翘起的牛角、耳等细部所强化的轮廓线则是富于装饰性的。
西周伯矩鬲,其铭器上铭文体现出明显的商朝特点,从侧面反映出了西周燕文化的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精神。带有青铜盖子的青铜鬲,在出土的文物中比较罕见。
西周伯矩鬲是一件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颇具代表性的器物。同时也还是一件礼器。在奴隶社会,为维护“贵贱有等,上下有别”的封建等级秩序,上层统治阶级建立了一整套礼乐制度,通过立法的方式明文规定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尊卑贵贱、道德规范及艺术需求,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此时,青铜器的制造也多为这一礼乐制度而服务,称之为“礼器”其用途在于祭天祀祖、宴享宾朋、赏赐功臣、歌功颂德,死后也用它殉葬。
鬲曾经是一种炊煮器,“三足鼎立”,撑起一个如袋状的中空,以增大容量和受热面积。陶鬲在新石器时代已普及,是极具中原文化特色的陶器。铜鬲源自陶鬲,出现于商代,盛行于西周。
奴隶社会,青铜鬲为奴隶主们所独享,奴隶与贫民是绝不可能使用的,成为尊贵、权力的象征,获得者常常是世代相传,以表荣耀。天子还常将它赏赐给有功之臣,从而更赋予了它以神圣尊容的意义。正因为青铜礼器是尊贵、权力的象征,是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爱好制作的,所以,许多青铜礼器都是极其精美的艺术品,西周伯矩鬲就可以说是其中的典范制作。
2008年8月8日,西周伯矩鬲等8件中国文物精品亮相于由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举行欢迎来京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五大洲贵宾隆重宴会上。
2019年7月31日,西周伯矩亮相于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馆主办的“幽燕长歌——燕国历史文化展”上。
2013年8月19日,西周伯矩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