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雀舌跟蒙顶雀舌相似,只不过产地不同,但其滋味同样香高鲜爽,汤色清澈,滋味醇和,叶底成朵、嫩绿明亮。雀舌茶因其独特的加工方式而闻名,其口感醇厚,回味悠长,具有浓郁的香气。
目前中国以“雀舌”命名的茶,都符合一个基本特征:一芽一叶初展,形似雀舌。只要形态如雀舌,都可以称为“雀舌”。
茶叶被压成扁平挺直呈椭圆形,因其鲜叶采摘嫩度比扁形茶高,一般为一芽一叶初展,加工成成品茶后其个体比扁形茶小,其宽度在4~5毫米,长度15~20毫米。茶叶冲泡后叶底为一芽一叶,芽与叶稍稍分离呈雀嘴形。雀舌形的茶叶采摘细嫩,多为极品茶。
相传北宋年间,江浙一带有位绅士,人称少公,善品茶。因当时宋徽宗喜茶道,遍召天下茶士,少公也经人举荐入宫作了茶博士。也不知怎么的,他得罪了皇上,被逐出宫。
出宫也不是坏事,少公回乡后开起了茶坊,买卖兴隆,日子也算清幽自在。不过很快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寝食难安。
原来他在京城时,与一位京都名医交好,那名医曾送他一包形如粟粒的茶。此茶甚为珍贵,作为茶博士,少公不敢专享,留了少许,便把这茶献给了皇上。当时少公人微言轻,皇上对这茶并未在意。但不知何日何种情况下,徽宗居然品尝到了这茶,顿觉元气大振,一连几日,精神不衰,心下好不欢喜,当即降旨要查这茶的出处。
事情自然很快查到少公身上。皇上便诏令少公百日内献出此茶,否则便是犯上。少公领命,哪敢怠慢,立刻去寻那名医。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名医早已过世,据亲属说这茶也是他在江南采药时所得,至于出处,从未提及。少公只能悻悻而归。
这一日,少公正在街头信步遣愁,看到一位白须老叟正在叫卖柴草。少公心善,起了恻隐之心:这老丈年过花甲,还要担柴上市,必定家境艰难,这点柴草又能得钱几何呢?他便决计将柴草买下,还要多付些银钱,算是菩萨面前上了香火。
于是少公对老者道:“你这柴我买了,不知能否劳驾送到我家?”老叟点头应允,少公在前,老者随后,不一会儿来到少公茶坊。一见茶坊,老叟似乎兴致大发:“客官,不知买这柴做什么用?”少公顺口答道:“烧茶用。”
老者笑道:“客官若是烧茶,我分文不取。”少公大感讶异,就把老叟让进茶坊。
原来这老者也善茶。二人一谈,格外投机,少公便烹上好茶请老叟品评。老者也不推辞,几口茶品过,摇摇头道:“这茶倒是上等好茶,只可惜用了谷草煮,故而味欠纯净。此茶用毛竹烧用最好不过。”
少公听了一愣,随即让茶童把茶倒了,重新用竹柴再煮。茶童心中不服:这老头儿吃茶如此挑剔,非为难他不可,便故意找些碎纸烂草用来烧水。
茶童重新奉茶,老者把茶杯刚举到鼻子边一闻,便笑道:“是我多言了。”
少公忙问这话从何说起,老者回道:“刚才说煮上等茶定要好柴,想来茶童不服,这次用的是碎纸烂草煮的。“
少公叫来茶童斥问,茶童低头默认。少公大奇:“老丈吃茶功夫如此高深,请到内堂,舍下还有几片香茗,请赐教。”老者品茶意犹未尽,便随少公来到后堂。少公取出自己留下的少许御茶烹上。不料老者仔细品了一口后惊问:“客官,你这茶是哪里得来?”少公便把在宫内作茶博士以及现今皇上要他制此茶的事说出。
哪知这老者一听,面色凄然,缓缓站起,拱手告辞。少公愕然,问老叟何故。老者只匆匆回道:“后会有期。”便要出门。少公不解其意,紧追不舍,追问再三,老者无奈,便让少公改日到他寒舍一叙。
老叟走后,少公心下已然知晓他与粟茶必有瓜葛,怕受牵连,才匆忙离开。因此,第二天一早,少公便迫不及待地按老者说的路,找到了一座残败茶园。茶园内只有几株老茶树,毫无生机,凄凉冷落。园内,一所竹舍,也是风吹雨打过,几乎无法住人。门上有副对联,倒还可辨,上联“东无邻西无舍独立庄村”,下联“上无兄下无弟根孤一人”。
再看竹舍之外,一口枯井已被吃过的废茶填满。少公心中暗叹,难怪其人品茶功夫如此精奇,想来必是吃出来的本事。想罢,轻叩柴门。
老者虽以礼相待,但并不多寒喧,径自煮茶,一时清香盈室,沁人心脾。饶是少公品茶多年,也未曾闻到过这么浓郁的茶香。
就在这时,老者长叹一声道:“你我虽是萍水相逢,但都爱茶,也算是知己,知己者不可不言,这茶,就是皇上要寻的茶。”说罢,老者一边给少公倒茶,一边继续讲道。
“二十三年前,一位名医来此采药,与我性情相投,一见如故。不想我得了一种怪病,整日昏沉。我有一小女,那时年方二八,十分贤孝,见我如此怪病,便央求那名医给我医治。医者说我这病非药物所能及,需饮一种珍茶方能复原,只是此茶采摘颇为不易。要在清明到谷雨时节,茶苞似吐非吐之时,着少男少女,晴夜子时后,用嘴摘取。女儿听后,便按医者所言,采了茶苞。医者依古法制茶,我吃了之后,不过几日病真的好了。名医说过,这茶早在神农时就有人制过,因少男少女用嘴采摘,形似黄雀啄食,故茶名‘雀舌’。
“为报答医士救命之恩,分别之时便让他带走了一些。但不幸的是,我的病好了,女儿却因采茶时夜露浸身,风寒入里,一病不起,不多日便离开人世。从此我就把这剩下的雀舌茶收藏起来,再不忍心吃了。昨日听客官说起,我便知皇上要的茶,定是此茶。”
老者讲到这儿,心情实难平复,抬眼望了少公一下,又道:“给你茶的那位医士,想必就是给我制茶的那人。眼下,我已老朽无用,便传你采摘制茶之法,免遭横祸。”
少公甚为感动,连连拜谢不止。
少公依老叟所授之法,采制了雀舌茶,献于朝廷。徽宗吃了,精神焕发,再听了少公的讲述,便下旨将老叟封为茶仙。从此,雀舌茶也就传开了。
原来雀舌茶的由来,还有一段父女情深、凄婉动人的故事。虽说故事十有八九是杜撰而来,但茶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中国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却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