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篇》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棋圣黄龙士,与后起的徐星友之间的授三子局。
“血泪篇”因为这十局棋对抗得异常激烈,对局者又先后光耀于中国棋坛,于是这十局棋便受到了古今棋家的格外看重。清人李汝珍评论道:“间各竭心思,新奇突兀乃前古所未有,十局终后,徐遂成国弈。
围棋起源于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代表性的国手成为传说。从弈秋到王积薪、顾师言,再到刘仲甫、过百龄,群星璀璨。不过这些高手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多为一枝独秀,罕有同等级对手。直到清朝康乾盛世,围棋技艺在数百年酝酿的基础上出现突飞猛进的局面,大批高手涌现,群雄争霸之势前所未有。
同期出现众多国手,谁是第一人自然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于是高手间互相较劲,以番棋的形式分出强弱,其中真正以“十番棋”成为系列对抗的首推一代棋圣黄龙士与其学生徐星友共谱的“血泪篇”。
黄龙士天纵奇才,十八岁即以七战全胜的佳绩挫败老一辈国手盛大有,蜚声海内。其后纵横棋坛,所向披靡,被时人列为清代“十四圣人”之一,与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儒并称,尊为“棋圣”。
徐星友比黄龙士年长七岁,学弈较晚,棋艺本不出众,但因勤奋钻研,后来居上,成为名手。徐星友为求棋艺精进,拜比自己年幼的黄龙士为师,从受四子开始,步步紧追。待到受三子可与黄龙士一争胜负时,徐星友棋名已盛,与其他高手角技多有斩获,便认为自己已达“二手(被国手让两子)”高度。偏偏黄龙士心高气傲,认为徐仍属“三手(被国手让三子)”,两人遂约定以黄龙士让徐星友三子的棋份来一场十番棋大战,这就是围棋史上著名的“血泪篇”。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血泪篇”的十局棋其实并未能完整记录流传,所以关于究竟哪十局棋才是“正品”,以及最后的胜负结果,一直存在争议。不过客观而论,以彼时徐星友的棋力,黄龙士要让其三子确实勉为其难。但是黄龙士一代天骄,自视极高,加上长期缺乏够分量对手的寂寞感,情愿给自己加压,挑战极限。
此前市面上通行的“血泪篇”顺序,基本是采用邓元鏸所编的《黄龙士先生棋谱》中的顺序,该书直接注明了“血泪篇第一局”、“血泪篇第二局”等,被后人采用。不过鲍鼎在《国弈二刊》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的顺序以及所确定的棋谱另成一说,按理推论,更加准确。陈祖德先生的《中国古谱大系精解》中《血泪篇》一书也采用鲍鼎的说法。
对于“血泪篇”的胜负结果,多数人认为最终是徐星友大胜,比分为8比2。不过也有人认为是黄龙士6胜4负,或者是两人平分秋色。造成这种异议的主要原因是两人所下的三子局甚多,记录并不准确,一些本不属于“血泪篇”的对局被混淆其中。
但无论如何,传世的“血泪篇”十局棋谱精彩度毋庸置疑,代表了中国古代围棋让子棋的最高峰水准。徐星友固然在对弈过程中不断提升,黄龙士也竭尽所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一场龙争虎斗激发了两大高手的所有潜能,无愧血泪之作。
十局战毕,善于总结的徐星友思路大开,一跃进入国手行列。而黄龙士可能损耗过甚,逐渐不知所终,成为棋坛一段疑案。
这两位国手也曾与其他名手有过多次番棋大战,如黄龙士与周东侯在弈乐园激斗近三十局,神乎其技,时人称为“黄龙周虎”。徐星友在棋坛风云约四十年,既有击败老辈高手周东侯之壮举,也有暮年与年轻一辈高手程兰如十番大战告负之沧桑。
“血泪篇”十局不仅反映了清代国手的棋艺,也是当时棋坛风起云涌大局的一个缩影。血泪之争,数百年后仍令好弈者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