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青色,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营养价值方面,艾草有平喘、利胆、消火、抗菌、驱寒、除湿等功效,而小麦草的汁有去油解腻、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时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蒸熟以后绿绿的松软的皮儿,豆沙馅心甜而不腻,带有清淡艾草香气,香糯可口。
以豆沙青团为例
糯米粉300g 澄面90g
细艾草粉 12g 猪油30g
豆沙500g 细砂糖20g(根据自己口味)
开水300g左右 温水80g左右
步骤 具体操作
步骤1 采用清明前的艾,这个时候是最嫩的,颜色也非常翠绿。
步骤2 准备好食材。
步骤3 将艾叶焯过水捣碎,加入粉料中混合揉均匀。
步骤4 上火蒸冷水上锅,蒸十五分钟。试试口感。通过自己的口感调味。可以准备一些洗砂和其他的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怎么做因自己的口感来决定。
步骤5 包了肉馅的青团要多蒸五分钟。
步骤6 也可以加入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馅料,比如红豆、芝麻、花生肉松等。
步骤7 大功告成,是不是很简单啊!
步骤 具体操作
步骤1 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面胚,摘成每个大约重75克的面团,搓成长条,逐个按扁,包入豆沙馅等馅料,捏拢收口,搓成圆球,即成青团生坯。
步骤2 笼内铺上湿布,放入青团生坯,上锅蒸约15-20分钟至熟,再在青团上涂些芝麻油即成。
步骤 具体操作
步骤1 麦青加少量水,放入搅拌机,打成青汁。
步骤2 将麦青汁(或艾草、浆麦草、马兰头等绿色食用植物)加少量盐,入锅中煮沸,去除涩味。
步骤3 把青汁趁热混入糯米粉后揉成面团。
步骤4 将粉团和豆沙分成数量相等的小剂子。
步骤5 将豆沙包入粉团中,搓圆,放入刷油或者垫粽叶的蒸屉中,蒸20分钟左右。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心生一计,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青团在各地叫法和吃法也不同,比如说上海宁波一带叫青团,杭州一带叫清明团子,里面的馅除了豆沙馅,也有咸口的,里面包着腌菜、豆腐、腌肉等料。在贵州青团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区,青团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种糯米、粘米糕点的统称。
青团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号,南方地区仅就青团一样,就有好些个“变种”,最常见的内馅里包裹着豆沙或者蛋黄,搓成一个圆鼓鼓的小团子。这些年来经典款的青团也在不断改进内馅,一些新奇的酸梅馅、咸肉馅也出现在了市场。
南方地区还有一种与青团近似的食物,主要流行于南方客家人中:同样是以艾叶为基本原料制成面团,压成一块厚厚的圆形饼放在叶子上蒸熟食用,或者制作成手一般大小的饺子形状,这种类型的青团当地人称之为艾粿或艾粑,有些没有内馅,更加注重艾草芬芳,有些则以白砂糖和黑白芝麻为内馅,为甜蜜。
购买青团时还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是闻,有浓郁清香味的原料都比较可靠;
二是看,颜色偏绿的为上品,发青发黑的是在做煮艾草时食用碱放太多,或者这个艾草比较老;
三是轻捏,特别软塌塌的是纯糯米或者糯米偏多或者加入了澄粉的缘故。追求“有嚼头”的消费者建议选购加了粘米粉或者大米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