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的选择十分考验制作者的经验,太子豆腐选用的豆子,颗颗圆润饱满。制作之前,夏季需用清水浸泡豆子三小时左右,以方便研磨。冬季严寒,则需要足足二十四个小时。在成为著名的太子豆腐之前,豆子需要经过无数道工序的考验,优质者才能被制作人选中。
机器的使用让太子豆腐的制作,减去了手工碾磨这一繁琐而重复的工序。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豆子被碾磨无数次,其醇其臻终于流淌出来。机器的另一边,豆渣也将成为猪饲料,轮回进另一种美食之中。
将豆浆倒入大锅内,锅下烈焰翻腾,锅上热气氤氲。撇去白色的浮沫,豆子终于脱去豆腥,洁白如羊脂玉的豆浆,开始散发出豆类最原始的香气。
在点豆腐之前,还有一道特殊的工序——揭豆皮。豆浆的表层在冷空气的入侵下迅速凝固,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这就是食客们为之疯狂的豆油皮。李师傅用一根竹竿把表层轻巧揭起,如纱如翼的豆油皮便被悬挂在热气之上,等待晾干。
剩余的豆浆经过纱布的过滤,滤掉更细腻的浮沫,豆子们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工序——点豆腐。细腻的石膏水被缓缓倒进豆浆中,用力搅动着豆浆,使两者融合得更加彻底。
十分钟之后,豆浆与石膏在一个纯白的世界内水乳交融,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搅动越来越费力,豆浆慢慢浓稠,豆腐即将形成。
将已经凝结的豆腐倒入白色方巾中,收拢折叠成方块状,太子豆腐的基本形状就完成了。但几分钟后,还要再次打开方巾折叠压制,才能做出表面紧实,内里柔嫩的太子豆腐。在木板上码好豆腐块,用力压实,静止二十分钟,太子豆腐就做好了。
白豆腐嫩而能上手,老而不干瘪,可煮、可压、可煎、可烧、可炸、可冻、可腐,煮味鲜,煎味浓,烧味美,炸味香,冻味软,腐味适。食之,回味无穷;酱干,色香味俱佳,既可烹制冷盘,也可当休闲小食品尝;豆腐油则是在豆腐加工过程中提取的精华,其食用品最佳,营养价值最高。
太子豆腐已在湖北省工商局注册了“太子庙”牌商标,其系列产品豆腐、白干、黑干、香干、臭干、熏干、麻辣干、豆皮、豆丝、腐竹、千张、素鸡已销往武汉、黄石、九江、武穴、鄂州、大冶、蕲春等地。
2010年,太子豆腐入选黄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8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一个“美食之都”、十四个“中国美食之乡”,“太子豆腐”名列其中。
1、太子豆腐救太子的故事
三国时期,孙权称帝后,立孙登为太子。当时为武昌郡的阳新境内遭遇特大暴雨而变成一片汪洋,成千上万的灾民流离失所。孙权携孙登亲赴灾区,赈济灾民。灾后,此地流行瘟疫,百姓多腹泻不止,身生恶疮,无法诊治。太子孙登再次来到疫区施药救治。由于日夜走东串西,直接接触病人,结果自己也染上此病。王贵妃得知后,立即派人赶回家乡。益昌村村民在王贵妃的指点下,每天吃由当地地下水制作的豆腐,然后在身上涂抹当地一个大溶洞内的淤泥,终于战胜了瘟疫。从此,太子豆腐名扬天下,历朝都将其作为贡品。
2、太子豆腐与太子文化
孙登太子连续两次来此赈灾,当地灾民深受感动,称他为“活菩萨”。公元241年,孙登病逝。噩耗传来,当地百姓悲痛万分,在此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寺庙,取名“太子庙”。孙权也因痛失爱子,伤心不已,为感激此地百姓重情重义,诏令在此建镇,名曰:太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