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子粑既是味美的食品,又是技艺精巧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其制作流程十分考究,以稻米为主,掺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清甜的山泉水揉搓后,用“粑模”印成粑,蒸熟即可。“粑模”上刻有花卉、禽兽等各类图案,形象十分逼真,堆成的粑山,晶莹剔透,给人以美的享受。
做印子粑要有专制的模具,叫做“粑印”,每个粑印有1-3个空模,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让人称奇的是,这些粑印大都是能工巧匠们雕刻成的各种精美图案,如马、羊、鸡、龙、牛、犬以及鸟雀、花卉、虫草等动植物图案,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制作的时候,将调和好的米粉团填入粑印中,然后一磕,一个印子粑就出来了,类似我们生活中盖图章一样,然后一圈圈地整齐地摆在晒筐上,再放进厨房蒸笼里蒸。大约半个小时,印子粑就熟了。出笼的印子粑,晶莹透亮,造型美观,然后用食品红在印子粑上点上一个个红点点,这时,印子粑便有了灵性,堪称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印子粑用料颇为讲究,以优质糯米粉、黄花豆、花生、芝麻、莲米、黄片糖等为主要原料,分咸、甜两个品种。制作方法有如下几种:
1、最简单的制作调料:先将优质大米洗净,然后加工成粉状,再倒入锅中煮透捣成泥状,最后倒出来与加工的大米碾成的粉一起揉和,软硬程度由自己支配,以不粘手为宜。
2、豆沙甜馅的制作及调料:先将黄花豆洗净,倒入锅内煮透捣成泥状,用纱布滤干水,然后用文火炒成湿粉状,置入簸箕冷却。将黄片糖放入锅内溶成浠糖浆,随后加入少量桂花糖,接着把糖浆倒入冷却的豆粉中搅成粘团状,以不粘手为宜。
3、芝麻甜馅的制作及调料:先将芝麻用水洗净、滤干,然后倒入锅内用文火炒香,待冷却后倒入槽碾碾碎。将黄片糖用刀切成小颗粒粉状,参入芝麻粉中搅匀即可。
4、花生咸馅的制作及调料:将花生去壳炒香退皮,留下花生仁,用槽碾碾成小颗粒粉状后,加入食盐,一般一斤花生配三钱食盐。
5、印子粑的制作方法:将清水煮沸,加入少量黄片糖煮成糖水,另加适量的糯米粉搅成浆糊状甜汁,并加适量艾绒(本地用一种野生苦艾加工晒干后呈灰白丝状,嚼而不苦,其用途是使印子粑久放不开裂,且有清香味)。或加冷水揉搓成团,做成若干扁圆形的生粑粑,放入糖水中煮熟,捞出后倒入糯米粉中搓匀成条状,拧成小团压平,包上甜馅或咸馅,压入印模成形,拍出后用柚子叶、枇杷叶或者粽粑叶(竹叶)垫底,置入蒸笼,入锅蒸15分钟左右即可。
印子粑每年制作两次。一次在春节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后。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小年,家家户户洗米出舂碓,用筛箩筛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两种,一种是高梁粑,红色,代表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种是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过春节时,当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亲友作礼品。印子粑也有绿色的,表示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禾苗葱壮。果城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制作印子粑,时间是农历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制作特别讲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笼蒸熟。如果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
印子粑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幼年随母逃难至大冶果城里(今殷祖、刘仁八、铜山口等地)。18岁时,王因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群雄割据,危害一方。为保百姓平安,王率兵奋勇抵抗,激战中身中数矢,卒于果城里岩山。当地人为感恩于他,造寺庙,并将其雕像敬称为土主菩萨,用上乘的大米舂成粉做成仙桃、石榴、鸡、鱼、龙、凤等图案的小粑,以此祭奠这位英雄。
另有一说,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他做知县时,为官清正,爱民如子。晚年为一盲女伸张正义,触犯了地方豪绅,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他含愤来到果城里的尖山殿出家,后来为了给一个女孩治病,在岩山(刘仁八镇)的悬崖上采药时,不慎摔死。当地山民为了纪念他,垒坟、建庙、雕像,称之为土主菩萨,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初三举办土主会,抬着土主菩萨游村受祭。
那时,村民由于生活困难,没有钱买鱼买肉供奉土主菩萨,便用上乘的米舂成粉做成小圆粑,并印上鱼、鸡等动物图案,象征性代替鱼、肉作为祭拜土主菩萨的供品。年复一年,用印子粑供奉土主菩萨成为当地一种有着独特意义的传统民俗,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文化生活。
据历史考证,印子粑传统制作技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今,殷祖、刘仁八、铜山口等山区群众制作印子粑,已不再单纯是为了供奉土主菩萨,它已成为当地村民招待客人、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2009年,大治市殷祖镇退休职工孙文霞本着传承印子粑非物质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愿望,回乡创办殷祖镇文霞印子粑食品工艺厂。
孙文霞的太祖母黄秀、祖母刘来之、婆婆朱教娣都是做粑的能手,且代代相传,至今有150多年的传承史。2009年,孙文霞从年老体弱的婆婆朱教娣手中,接过印子粑传统技艺的传承接力棒,开始新的传承之路。
为加大对印子粑传统制作技艺的保护力度,2014年,孙文霞将“果城里”印子粑注册国家商标。2015年,她一家投入200余万元,建成1800平方米的印子粑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并配套了礁、磨、筛、灶、蒸笼、粑模、工作台、冷藏柜、真空包装机等生产工具。
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孙文霞不断总结经验,在选米、淘米、浸泡、沥水、舂粉、筛粉、打芡、揉粉、印粑、上笼、起锅、晾干、包装等各道工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传承之道。2018年,她被命名为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的殷祖印子粑,以其晶莹透亮、入口黏而不腻、香而柔软闻名鄂东南,已远销日本、俄罗斯、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孙文霞是黄石市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历史传承来说,孙文霞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了,她的太祖母黄秀、祖母刘来之、婆婆朱教娣都是做粑的能手,且代代相传,至今已有150多年的传承史。2009年,46岁的孙文霞从年老体弱的婆婆朱教娣手中,接过印子粑传统技艺的接力棒,开始新的传承之路。
2010年,孙文霞创办了“殷祖文霞印子粑食品工艺厂”,经过她不断地摸索和研究,该厂生产的印子粑口感不仅被本地人认可,更是远销日本、美国等海外。孙文霞还在印子粑制作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将印子粑品种拓展到白米粑、高粱粑、蒿子粑、苦荞粑、糍粑、玉米粑等10余类,年生产能力达30万斤,并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015年,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黄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为壮大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保护与传承队伍,孙文霞组织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爱好者,成立了“大冶市殷祖印子粑协会”。
2018年,孙文霞被命名为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做好非遗传承工作,孙文霞还积极收集、整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实物和资料,记者在她设立的印子粑非遗实物微展柜里看到,里面摆放着多个年代的印子粑模具,时间最长的有一百多年。她还编印制作了印子粑制作技艺非遗宣传画册、影像资料、室外宣传显示屏和跨街宣传牌,不断提升印子粑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让这项传统技艺后继有人,孙文霞还倾囊相授,10余年来,在当地授徒50余人,其中授徒传承人卢红艳在九江市从事印子粑食品加工,卢引娣在湛江市从事印子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