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里羊糕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特色美食,霍里羊糕酥而不碎,鲜而不腻,香而不膻,入口酥香,尤其在吃年夜饭时,羊糕蘸上麻油、辣椒、酱油等做成的调料,以此下酒,则有“羊糕美酒”之称,真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
第一步“宰羊”,采用霍里本地山羊,宰杀时把羊的喉咙割断了,血一个劲儿地流向他们预先准备放血的桶里,而这时,羊挣扎的幅度更大了,悲惨地声嘶力竭,喊出来不一会儿,就气息逐渐微弱只能直通通的喘气,血流尽不瘀在肉里。羊“冷静”之后,杀羊将它扔入烧滚的烫水中,趁此机会将羊的毛用刀划下来,洗好羊后,杀羊人把它拎了起来,并将它的脑袋割下,肚子剖开将里面的内脏清理。
第二步“煮肉”,宰杀后,将肉洗净、清水,放在锅里煮,将肉煮到七八成熟,经过剔骨,再将羊肉放入锅继续煮,焖到少许汤时,上箱、压板后风冻。
第三步“熬汤”,骨头、羊油等继续小火熬制形成油状,待羊糕定型后,取下压板浇老油揭面子,放置一整夜后,冷冻成晶莹透亮的糕状即成羊糕。火候是羊糕口感好坏的关键,火候掌握不好,做出来的羊糕,口味也好不到哪去,霍里的羊糕都是用大灶烧的,炉膛里烧的都是木柴,因为木柴的火比较均匀集中,而且木柴烧火好控制,火大了就抽掉一些木柴,火小了就添些。
霍里羊糕做起来很讲究,不仅要卫生,还要外形好看,关键是羊糕在装箱时,箱底要先放置保鲜膜,铺好膜后才能放熟羊肉和羊汤,表面是白色的羊油,羊糕切开后,肉和油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般做羊糕的箱体长97厘米,宽48厘米,羊糕的厚度为6厘米。其中羊肉5厘米,油表皮1厘米。这样,霍里羊糕才色香味俱全。
霍里羊羔的常见吃法就是凉拌,切成片后沾点醋或辣椒油食用即可。
霍里羊糕自何时流传,难以考证。据传说,当年,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攻打南京时,兵马不够,他来到了马鞍山霍里以后,就在当地的霍里羊的腿上绑上火把,与兵马一起攻下了南京。当时,山羊死伤无数,弃之可惜,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把烧死羊的肉制作成为羊糕,可以保留较长时间,既能当主食,又能做菜肴,英王陈玉成采纳了属下建议。
正宗霍里羊糕的制作如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前,由于霍里的家家户户都养羊,羊肉吃不了,过去也没有冰箱可以保鲜,一些人家就把羊肉用盐腌起来备用。但是有的人不愿吃咸羊肉,“羊糕不仅可以保存多日,食用也很方便。想吃的时候就切一块,方便快捷,新鲜,口味也可以因人而异。喜欢吃辣的就在羊糕上抹点辣椒,喜欢吃酸的就沾点醋。所以羊糕本身是淡的,没有添加任何添加剂和作料。
清末民初时期,在霍里老街,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做羊糕,称为“刻羊糕”,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做羊糕的羊,选料很讲究,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而且一定要用本地养的公山羊。煮的时候只放一点点盐,不再添加任何其它作料。羊肉煮好后,就要用剪刀把肉剔下来,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羊糕最终的口感,不能残留一点骨头渣。之后,就是“压肉”:像压豆腐一样将肉压实压平,每隔十五六分钟压一次,最少压十遍。剔好的羊肉因为已经变冷变硬,这时还要再次把锅里的热汤浇上去,让羊肉变软,放上一个多小时,等到上面这层汤慢慢凝固发白,就“糕(搞)定”了。直到现在,在霍里老街,只要一提起羊糕,大多数老人尤其是七、八十岁老人还是称为“刻羊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