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制作沫糊的过程
以前小石磨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器具,其主要功能就是加工懒豆、豆腐脑、沫糊。和大石磨用骡子、毛驴做动力不同,小石磨完全靠人工操作,一般情况下是一个人的全活。
操作者一手握柄转动石磨,一手持勺添料,身子一去一回、一左一右、一摇一晃,所以这种小石磨也叫“晃磨”,劳作过程叫“拐晃磨”。也有两人操作的大一点儿的“晃磨”,是人口较多人家用的,安装有较长的推杆,劳作时一人专司推磨,一人添料、收浆。推磨人不断摆肩膀、掉屁股,动作大、速度快,场面滑稽而夸张,往往会引起观者哈哈大笑。
沫糊的用料主要是大豆、玉米、芝麻、小麦、大米、花生、绿豆、红小豆等粮食,配菜随季节而定。不管怎样组合,其中大豆、玉米、芝麻三样必不可少。
大豆、芝麻、花生必须先炒一炒,提出香味,和其他杂粮一样用水泡泛(泡发)后上磨加工;但是芝麻不能炒过头,炒过头后拐磨时香气容易蒸发。把磨出的浆液经过铁锅熬煮,熬出香味后里面加上青菜或者干菜、粉条,最后加上葱蒜等调料,香喷喷的沫糊粥就可以出锅了。
沫糊浆液的粗细、稀稠也有技巧和讲究,全由拐磨的当家。往磨上添料时,加的水多了粮食就会磨得细一些,浆就稀一些,少了就粗一些;磨拐得快了就粗一些,慢了就细一些。粗了、稠了有嚼头、更践饥(顶饿),细了口感好、易消化。粗细、稀稠要根据一家人的年龄结构和干活的轻重而定,一般的标准是不粗不细、不稀不稠。
沫糊虽然是粗茶淡饭,但做起来还是有讲究的。不仅浆液要不稀不稠,烧火要不大不小,熬煮的时间和加菜的时机更要把握好。否则,稠了、火大了都会坐锅(抓锅),稀了不践饥;熬的时间长了既容易坐锅又浪费柴禾和时间,短了浆粒硬,喝着涩,香味不足;菜加得早了容易烂化而破坏汤的色相,晚了生硬。
熬煮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搅锅,否则就会把粥煮糊。糊粥会大大降低沫糊的品味,等于这顿饭做砸了。总之,把握火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