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Rhodeus lighti)为鲤科鳑鲏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广东直至黑龙江流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南京。
国内分布福建,广东直至黑龙江流域
国外分布
体扁薄而高,外形呈卵圆形。第3眶下骨似倒置三角形,其最高处相当于眼内缘的长度。口角无须。侧线不完全,侧线鳞3—6枚。纵列鳞31—34枚。背鳍基底短于背鳍基部末端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末端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臀鳍具8—11根分枝鳍条。体长60mm。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生长茂盛的水湾或池塘、溪流中。常群集,以水草、附着藻类、水生昆虫和枝角类为食。4—6月进行繁殖,5月为产卵旺季。卵呈椭圆形。繁殖期间雌鱼具产卵管,将卵产于蚌类的外套腔中;雄鱼具鲜艳的婚姻色彩,其吻部具珠星。广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我国各地;国外见于朝鲜。
标准长为体高的1.9—2.5倍,为头长的4.0-4.5倍,为尾柄长的4.0—7.0倍,为尾柄高的4.8—7.0倍,为背鳍基部长的3.5—3.8倍。头长为吻长的3.0—3.5倍,为眼径的3.1—3.5倍.为眼间距的2.2—2.7倍。为尾柄长的1.6-1.8倍,为尾柄高的1.0--1.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2—1.5倍。体高而侧扁,体稍肥厚,头后背部隆起,腹部较圆,身体外形呈卵圆形,与高体鳑鮍很相似。头较小而短,眼后头长较吻长,约为吻长的1.5-l.7倍。吻短而尖。口端位。口角无须。眼较大,位于体侧中线偏上方。眼径与吻长相当。鼻孔位于眼前缘上方,离眼前缘较近。鳃耙短小,排列较密。下咽齿侧扁。齿面具有明显的锯纹,尖端呈钩状。背鳍外缘略向外凸起呈弧形,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最后一片鳞片稍远。胸鳍较长,末端后伸接近腹鳍起点。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后伸更接近臀鳍起点,至胸鳍起点较至臀鳍起点为远。臀鳍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背鳍第三根分枝鳍条正下方。尾鳍深叉形。尾柄较高且稍长。肛门略靠近腹鳍,至腹鳍基部的距离较至臀鳍起点为近。雌鱼有产卵管。生殖季节变长。鳞片较大,腹鳍基部具有腋鳞。侧线不完全.仅在鳃孔上角后方有3—6片。生殖季节雄鱼吻端具有两簇白色珠星,隆起较高,臀鳍边缘有较宽的黑色饰边,在最末一个侧线鳞处有一条不十分明显的淡绿色横斑。生活时体色鲜艳,雄鱼体色较艳丽,眼球上方为桔红色。鳃孔上角第一个侧线鳞上有一个蓝黑色大斑点。尾柄中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向前延伸至背鳍起点的正下方,或超过背鳍起点。背鳍、臀鳍和腹鳍均呈浅黄色。幼体和雌鱼的背鳍前部有一个灰黑色大斑点,雄鱼不明显。尾鳍上下叶之间还有一条桔红色的纵条纹。彩石鳑鮍是一种小型鱼类,经济价值低。生长缓慢,第一年稍快。常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喜集群。其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碎屑、藻类、周丛生物和水蚤等。第一次性成熟为1龄,生殖季节在4-6月,怀卵量小,一般为300--500粒。产卵于瓣鳃类的鳃水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