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点带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又叫海青斑,为鮨科、石斑鱼属鱼类,常栖息于大陆和岛屿沿岸,但在河口和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产于非洲、日本、中国、澳洲和西太平洋。点带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以鱼、虾和头足类等为食。其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
目录
点带石斑鱼介绍

基本介绍

点带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coioides)是鮨科、石斑鱼属鱼类。体长椭圆形,侧扁而粗壮。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突。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尖,下颌约2-3列。鳃耙随着成长而逐渐退化。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臀鳍硬棘Ⅲ枚;腹鳍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门开口;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

点带石斑鱼属中下层暖水性鱼类,常栖息于大陆和岛屿沿岸,但在河口和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喜欢栖居于珊瑚礁、岩礁等光线较暗的地方。属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以鱼、虾和头足类等为食。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域。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点带石斑鱼属中下层暖水性鱼类,常栖息于大陆和岛屿沿岸,但在河口和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喜欢栖居于珊瑚礁、岩礁等光线较暗的地方。生长适温为16~31.5℃,最适水温为20~29℃。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在中国分布于南海、台湾海域。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斐济、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肯尼亚、科威特、澳门、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留尼汪岛、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瓦努阿图、越南、也门。

形态及特征

背鳍Ⅺ-14~16;臀鳍Ⅲ-8~9;胸鳍18~21;腹鳍Ⅰ-4~5。

体延长,两眼间平或是微凸,前鳃盖具钝角,角上有锯齿状的边缘,在角的上方有明显的Ⅴ字形浅槽;鳃盖上缘直或微凸;鼻孔大体对称;上颌骨达到或是略超过眼后缘。鳃弓的鳃耙数为8~10 14~17;体被栉鳞,并有细小的辅鳞;侧线鳞58~65。幽门盲囊约50~60个。头和体背呈棕褐色;鱼体和鳍条的中部密布橙褐色或红褐色的小点;体侧有5条大的、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生活习性

当水温低于14℃时,体重250克的个体几乎不摄食,体重250克以上的个体食欲减退,水温12℃时几乎潜伏不动,水温11℃时维持成活3天以上,而体重250克以下的个体则出现死亡。水温高于32.5℃,食欲减退。点带石斑鱼的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14~41‰可以生活,最适盐度20~33‰,在盐度高的水域中生长较慢,并且容易感染寄生虫。在淡水中最长忍耐时间为15分钟。

点带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性凶猛,以鱼、虾和头足类等为食,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经驯化后可摄食配合饲料、鱼糜和下杂鱼。生长速度较快,全长5厘米的鱼苗,经1年养殖后,体重可有500克以上。

饲养方法

种苗培育

室内水泥池培育

点带石斑鱼苗水泥池培育的方法与赤点石斑鱼基本相同,可参照赤点石斑鱼的有关章节进行,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介绍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水温与产卵、种苗培育的关系:点带石斑鱼为暖水性鱼类,其产卵时间与水温有直接关系。当水温达到22℃时开始产卵,水温升至30℃时停止产卵,产卵高峰期为24~27℃。水温29℃时,点带石斑鱼虽然还在产卵,但此时所产卵子的卵径较小,难以培育,这可能是水温高,亲鱼性腺发育快,卵子营养物质积蓄不够之故。在种苗培育中,水温低于22℃,仔鱼发育减慢,变态时间长,成活率低;水温高于29℃时,虽然仔鱼发育加快,但容易发生病害。由此推定,点带石斑鱼的最佳培育水温为25~27℃。

饵料种类对种苗培育的影响:点带石斑鱼仔鱼的口径小,在开口时只能摄食80微米以下的食物。即使是以小型轮虫(S-S型)为开口饵料,也要注意小型轮虫培育是否因水温偏低而使个体变大,最好用150目筛绢过滤后再投喂。没有小型轮虫时,可以用牡蛎幼体代替。此外,点带石斑鱼仔、稚鱼对不饱和脂肪酸需求较大,故轮虫、卤虫在投喂前均需营养强化6小时以上。在营养不足时,鱼苗虽然能成活,但在变态后鱼苗体色较黑,俗称“黑仔鱼”,活力差,容易死亡。在鱼苗变态阶段,应保证有充足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桡足类等的投喂,以加快鱼苗变态和提高成活率。鱼苗变态后,口径增大,常有互相残食现象,此时应投喂鱼糜,并提前做好驯化工作。

点带石斑鱼仔鱼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实验结果表明,10日龄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全长3.28±0.24毫米,日摄食轮虫量为137.25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96.61%和3.39%;20日龄的点带石斑鱼仔鱼全长6.96±0.76mm,日摄食量为轮虫56.80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91.79%和8.21%,卤虫136.27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98.45%和1.55%,裸33湣33.2个/尾,昼夜摄食比例为91.60%和8.40%。在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的条件下,仔鱼在早晨及傍晚出现摄食两个高峰;而在阴雨天,光照强度较弱的条件下,仔鱼在正午出现摄食小高峰。20日龄仔鱼具有明显的食物选择性。据此可推算浮游动物的日需要量,以便正确掌握投饵时间。

密度与培育成活率的关系: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中数量减耗最大的是在仔鱼开口阶段,其次是变态阶段。因此,在投放仔鱼时就要考虑一个适当的数量。投放数量太少,出苗时寥寥无几;数量过大,则会造成个体生长速度差异大,后期残食严重,反而达不到提高出苗率的目的。从生产实践的情况来看,育苗水体投放仔鱼3万尾/立方米是比较合适的。

水质环境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在石斑鱼人工育苗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水质清新,特别是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鱼糜时要加大换水量,同时做好池底清污,避免因水质不好而引发细菌性疾病。在育苗前期,山现仔鱼上浮死亡现象,可能与充气量过大、光照过强有关。因此,在育苗前期微充气即可,光照控制在1000勒克斯以下为宜。当仔鱼变态后,水温在25℃以上时,容易发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加大育苗池换水量和经常换池,有预防效果。

室外土池培育

池塘选择:种苗池以面积一般为1/15~1/5公顷,沙泥质底,保水性奸不渗漏,池底平坦可干晒的池塘为最好,也可为2/3公顷左右、基本可排干水的池塘。选择的池塘要求位于取水方便,盐度稳定,污染少的海区。另外,交通、电力、生活要便利,周边治安好。

清塘消毒:清塘的目的是杀死对石斑鱼仔鱼有害的动物和争食对象,如野杂鱼、虾、蟹等,清塘一定要彻底。清塘前一般要排千水,使塘底暴晒一段时间,然后注入海水至20~30厘米,用二氧化氯、漂白粉、生石灰和茶籽饼作为清塘药物。如不能排干则带水清塘,但要将水位降到最低,以节省清塘药物用量。

清塘时间:洒药时间安排在晴天的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进行,准确计算水体,洒药后保持7天;漂白粉清塘可以随时进行,加水调成糊状全塘均匀泼洒。

施肥养水:施肥养水的目的是培养基础饵料生物,为早期仔鱼提供足够、适宜的生物饵料。时间安排在产卵的当天或漂白粉清塘后第二天进行。用60~80目的滤水网袋扎住进水管口,进水60~80厘米,然后施肥养水。肥料采用化肥,每公顷用量为尿素75千克,过磷酸钙15千克,溶解后全塘均匀泼洒;4天后根据水色决定是否追肥,追肥使用复合肥,用量视透明度大小而定。检查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要检查适合仔鱼开口的饵料生物的数量,若较少,可接种轮虫入塘,密度为1~2个/升。

鱼苗放养:土池培育标粗鱼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受精卵直接放在池中孵化。其做法是在1/5~1/2公顷的池塘中设置一个8~10立方米的孵化袋(可用尼龙薄膜制作),每1/15公顷投放受精卵30~50万粒。在仔鱼开口的头2天投喂牡蛎的担轮幼虫,并保持一定密度,然后打开孵化袋将鱼苗放入池塘。池塘中的浮游动物数量一般保持在3~4个/毫升,如数量不足,则可投喂其他池塘培养的轮虫或桡足类。轮虫、桡足类的培养方法是,将经发酵的小杂鱼投入饵料培养池塘,同时加入一些有机腐殖质。浮游动物的收集,是将筛绢网袋(目径85微米)安放在叶轮式增氧机的后方,每1~2小时收集一次。当稚鱼培育至2.5~3厘米时即可收捕。第二种方法是投放开口后已在水泥池培育5~6天的石斑鱼仔鱼,其做法是当塘水中轮虫密度达到1个/毫升时,准备放苗。仔鱼从水泥池到池塘用塑料袋带水充氧装运,要求包装密度为15万尾/袋左右,密度不能太高,否则早期仔鱼体表的粘液会将仔鱼粘在起,造成死亡。放苗时间选在天气较好的上午,如由于时间限制,也可亍傍晚或晚上放苗。放苗在池塘的上风处进行,待鱼苗包装的水温与塘水水温平衡后,先向袋内加入等量塘水,然后轻轻将仔鱼倒出。每1/15公顷放养仔鱼的密度为40~50万尾。放苗前准确测定池塘与原培育池的海水盐度,若盐度相差超过5‰,在放苗前应加以调币,使二者的盐度相差在5‰以内。

饵料投喂:鱼苗入塘后,每天检查生长及摄食情况,根据鱼苗消化道内的饱满情况决定是否要泼洒鱼浆。鱼浆开始要全塘均匀泼洒,以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只在摄食台投喂。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增减鱼浆的泼洒量。投饵每天两次,上午9时和下午5时各一次。

添换新水:鱼苗入塘后每天注加少量水至水深1.5米,以后根据水质情况进行换水或大换水。添换水时看抽水口处水质,若比较混浊,就暂不抽水,不抽表面水,防止有油污吸入。根据鱼苗生长情况,将滤水网袋由80目更换为60日、40日。

日常管理:①加强巡塘认真观察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加强病害防治工作,发现病、死鱼及时捞除,检查病鱼原因,采取对策。⑨开机增氧鱼苗密度大的池塘要有增氧机,特别是阴雨天和天气闷热时一定要增氧。③水质管理保持培育水体的pH值范围7.5~8.4,溶解氧大于4.5毫克/升,氨氮低于0.05毫克/升。保持水质清新。④做好塘头日记每口塘配备专门的记录本,记录日期、池号、天气、水温、盐度、投饲、施肥的种类和数量、注排水情况、鱼苗摄食及活动情况、水质及透明度的变化情况,定期测定鱼的生长情况,随时检奁病害情况等,以便分析、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或改进操作方法。

收捕转养:当塘中鱼苗长至全长2.5~3厘米时,就准备收捕转养,收捕时先降低池水水位至80厘米,然后拉网收鱼,间隔2~3天再拉网一次,最后可抽水捕捉。捕捉前1天减少投饵,捕捉当天不投饵。

成鱼养殖

场地条件

营建池塘的海区水质要求与网箱养殖区大致相同。但要求冬季水温要比网箱养殖区的高些。海区的水温在冬季低温期由于大海的容量大,在一定的期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不容易骤升骤降,而在陆地池塘里的情况要严峻得多。例如海区水温15℃期间,寒流突然袭来时,海区水温可能不怎么降低或只降低1℃左右,但在陆地池塘里,水温就有可能一下子降低3~4℃,结果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就要求当地冬季水温要在15℃以上,同时池塘的水也应该尽量深些(2~3米或更深)。在常年水温较高的中国福建、广东一带地区,可以选择龙胆石斑鱼、马拉巴斑、点带石斑鱼、老虎斑等生长迅速的种类。

在陆地上建池,海堤应坚固,能抗住台风和暴雨的袭击。底质应为泥沙质。泥底质的池塘应通过加沙改良底质,方适宜于养殖石斑鱼。池塘水进出应便捷通畅,最好应是大小潮时都能进水。无工农业及生活废水的污染。交通、通讯和电力供应方便。

建池的一般原则

池塘面积过大过小都不适宜,根据经济上合算、经营管理及操作方便的原则,以1500~7000平方米为佳,水深2米以上,以使水温不太容易骤升骤降。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从池塘的上方进水,下方排水。池底应该整平,从进水口到排水口应有1:1.5或1:2的倾斜度,以便进排水迅速便捷。池底中央应开有~条宽1.5~2米、深0.5米的主沟,主沟两侧再开数条沟,主沟随池底一同倾斜,支沟可比主沟浅些,并向主沟倾斜。主沟和支沟的作用一是利用石斑鱼喜欢躲在隐蔽处的特点便于捕捞,二是有利于鱼的越冬和避暑。池塘应配有水车式增氧机,以便在小潮、无风的日子、深夜和凌晨以及水质条件不好的时候使用。

清池及肥水

清池及肥水至少要在放苗的2个月前开始进行。将平整好的池塘露干并让太阳暴晒1~2周。进水0.5米左右,用漂白粉溶液(浓度为0.002~0.003%)消毒、清除野杂鱼等,在有太阳的日子药效1~2天即可消失。也可以用石灰(浓度为0.05%)消毒,石灰对酸性底质还有改良作用,不过药效要1~2周才会消失。

待水中药性消失之后,在进水闸门用筛绢网(60~80目)过滤注入新水至1.4~1.5米。每亩施入鸡粪、猪粪等有机肥40~50千克或尿素2~3千克,以及磷酸铵3~3.5千克用于肥水,以利于水中浮游生物的滋生和繁殖。施肥1~2周后,浮游植物繁殖起来,池水呈微绿色,夜间可在水边用电筒照看,检查浮游动物的密度。

在预备要放养石斑鱼之前至少30~40天,在池塘中以每亩300~400尾的密度投放罗非鱼。罗非前在池塘中每个月都会产卵繁殖,其小苗将来可以作为石斑鱼的饵料。

苗种的中间培育

5~6月份出池、全长3~4厘米左右的人工苗种,以及同样规格的野生苗种,须经网箱中间培育为8~10厘米的大规格苗种后再放在池塘中养成。经过中间培育的苗种个体健壮,成活率较高。苗种中间培育可与投放罗非鱼成鱼同时进行。用于苗种中间培育的网箱,张挂在树立于池塘中的竹子或木桩上。网箱规格为4米×2米×1.5米或6米×3米×1.5米,网箱的网目为0.5厘米。苗种按60~70尾/立方米的密度放入网箱。投喂量可为鱼的总体重的8~10%,每天分3~4次投喂;以后酌情逐渐减少至鱼的总体重的4%~6%,每天分2次投喂。

在网箱的上方30厘米处,悬挂一盏40~60瓦的灯泡,用于在夜间诱集糠虾、桡足类、以及其他的小鱼、小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石斑鱼苗的饵料。经过~段时间的养殖,网箱中的鱼苗个体的大中差异也变大,应该及时进行选别和分苗,以免鱼苗互相残杀。因此,分苗用的空网箱应该预先准备好。

养成日常管理

苗种经过40~50天的中间培育,长至8~10厘米时,就可将它们放入池塘进行养成。小心地放低培育网箱的一边,再拉起网底,鱼苗就全部游入池塘。养成的放养密度为每亩400~500尾。这时,池塘中的罗非鱼苗已有相当数量,可以作为石斑鱼苗的饵料,同时也还有新的罗非鱼苗继续繁殖出来。以海水鱼饲料喂养石斑鱼,饲料应该定点投喂,一部分放入饲料台,以便观察摄食情况,一部分可直接撒入池中。饲料台用6毫米的钢筋制成80厘米×80厘米×20厘米的框架,外面再包以40目的筛网,挂在水面以下80~100厘米的地方。

为了把握池中石斑鱼的总量并以此决定投饵量,应该每个月抛网捕取一些石斑鱼用于测量体长和体重。测量后的鱼应放回原池塘。

在养成过程中,池塘的水质应保持清新,水色微黄绿或带点黄褐色,溶解氧应在4毫克/升以上。应该每隔1~2天利用潮水的涨落更换15~20%的池水。换水时,进水口和出水口都应装有60~80目的筛网,以拦住池中的浮游动物不使其流失,也不使海中有害生物的卵和幼体进来。在低潮(不好换水)、天气闷热的凌晨、深夜或水质不好的时候,要用水车进行增氧。

每天应该对天气、水温、盐度、溶解氧着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在天气骤然变化时,尤其是台风、暴雨季节,应该更加注意求质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

收成

生长快的点带石斑鱼等,经过7~8个月的养殖,许多个体可达商品规格,应该开始按捕大留小的原则收成。在池塘中原先放置饵料台和投饵的地方,张挂可以灵活抬高和放低的网箱(规格为6米×3米×1.5米或8米×4米×1.5米,网目为1~2厘米),并将之沉入水中。在网箱中放置~些绑在~起的直径15~20厘米、长40~50厘米的硬塑料管,这些塑料管的作用是诱使石斑鱼栖息其间以便于捕捉,经过几天的照常投饵,石斑鱼就会栖息在这些塑料管中及其近旁。每天凌晨,轻轻地提起网箱,就可方便地将达成商品规格的石斑鱼挑出,放入预先准备好的暂养网箱(规格为6米×3米×1.5米或8米×4米×1.5米,网目为1~2厘米)中,而将未达到商品规格的鱼放回池中。在石斑鱼暂养等待出售期间,每隔2天投饵1次,饲料为海水鱼饲料,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6%。出售前~天要停止投饵,以便长途运输。第六节石斑鱼潮间带封闭式水池养成技术一、建池场所及池子的基本结构。

繁殖方式

繁殖习性

性成熟

点带石斑鱼属雌雄同体、雌性先熟鱼类。在雌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先是卵母细胞占据整个卵巢,但在卵巢的产卵板及卵巢壁周围弥散分布着少量精原细胞。在性成熟之后,卵巢内的精原细胞开始发育增殖,逐渐占据整个卵巢,发生性逆转,变为精巢,具有雄性生殖功能。

点带石斑鱼初次达到性成熟的年龄为3~4龄,人工培育条件下可提前至2.5龄。体重达到2.96~4.05千克,体长50~56厘米。发生性转变的年龄至少在4龄以上。已达到性成熟的鱼在每年的3月份左右,随水温的升高和摄入营养物质的增多,性腺活动逐渐加强,伴随水温的继续升高和摄入营养物质的增多,性腺迅速发育成熟,从4月中旬至6月初进入产卵盛期。点带石斑鱼卵母细胞发育属于不同步型,在繁殖季节,卵巢内有各个时相的卵母细胞存在,这样不同阶段的卵母细胞就能连续发育以供整个产卵季节的需要。至每年7~8月水温超过30.5℃时,产卵活动逐渐减弱至完全停顿。但卵巢内仍有大量处于Ⅲ~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存在。在9~10月水温下降至26~28℃时,卵巢会再次发育成熟并且产卵,但产卵量较少。而后随着水温的持续降低,卵母细胞逐渐退化吸收,进入冬季以后,性腺发育停止。

怀卵量

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体长55~75厘米。1尾长35厘米的雌鱼怀卵量约为85万粒,而62厘米者为290万粒。

繁殖季节

在中国广东点带石斑鱼的主要繁殖期为4~7月。一般在海水温度超过21.5℃时开始产卵,产卵高峰期为24~27℃,水温超过29℃产卵基本结束。因为自然海区水温会有年际变化,自然水域的点带石斑鱼产卵也有推迟或提早的变化。

人工繁殖

亲鱼选择

在已达到性腺成熟年龄即4龄以上的个体中,挑选健康、无伤、体表完整、色泽鲜艳、生物学特征明显、活力好的个体作为亲鱼。在一批亲鱼中,雄鱼和雌鱼最好从不同地方来源的个体中挑选,防止近亲繁殖,使种质不退化,从而保证种苗的质量。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在网箱中进行。如果是体长50厘米以下的亲鱼,可放养于规格3米×3米×3米(深)的网箱,体长大于50厘米的亲鱼,则要放养厂规格5米×5米×3米(深)以上的网箱,以便为亲鱼的成熟发育提供自由空间。网箱的网目越大越好,以最小的亲鱼头部不能伸出网目为宜。

亲鱼的放养密度以每立方米水体放养4~8千克为宜,密度小于4千克/立方米则不能充分利用水体负载力;而密度大于8千克/立方米,亲鱼生活空间拥挤,容易发病,不利于培育亲鱼。

当水温上升至18℃,摄食完全正常后,即产卵前一个半月至2个月为强化培育阶段。在此阶段,亲鱼的饵料以新鲜、蛋白质含量高的小杂鱼、鱿鱼、虾、蟹等为主,每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同时在饵料中加入强化剂(成分为维生素、鱼油等),每次投喂的强化剂为亲鱼体重的0.33%,促进亲鱼的性腺发育。一般经过一个半月至2个月的强化培育,亲鱼可以成熟,能自然产卵。检查亲鱼成熟程度的方法是:用手轻挤压鱼的腹部,如果雄的成熟,精液就会从生殖孔泄出来,如果雌的成熟,用采卵器或吸管,从生殖孔内取出的卵,已经呈游离状态。此时,就可以把亲鱼移到产卵池产卵,或在网箱四周加挂2~2.5米深的60目筛绢网,让其原地产卵。

自然产卵

亲鱼塭也是成熟亲鱼交配产卵的场所。在产卵期,亲鱼塭水从池上部边缘的溢水口流出,溢水口处为集卵槽,槽内安置筛绢网收卵。鱼卵的收集时间一般在产卵的次日早上,但如果产卵量多,头天晚上便要收集一部分,以防鱼卵堵塞收卵网孔而溢出流失。将收集到的鱼卵带水放入一个底部带开关的100升锥形有机玻璃桶内,静止5~10分钟,让上浮卵与下沉卵充分分离后,打开开关将下沉卵从底部排出,收集上浮卵。

亲鱼在产卵池的产卵时间一般为30~60天,过后就应移入网箱。此时,亲鱼体质虚弱,常会有些受伤,容易感染疾病,必须做好防病措施。受轻伤者可用外用消毒药浸泡后再放入网箱。若受伤严重的,除浸泡外,还要按鱼体重注射青霉素10万IU/千克,投喂时,饵料中加抗菌消炎药,如百炎净等,用量为按鱼体重1克/10千克,连投3天,每天投喂新鲜的饵料,以鱼食饱为好,每天投喂量为体重的6%左右,经过15~20天的精心管理,产后亲鱼可以迅速恢复。

成熟的点带石斑鱼卵是透明无色的分离浮性卵,圆球形。卵径为800 30微米。卵膜薄而光滑,无特殊结构。油球1个,居卵正中央,油球径170 40微米。对盐度进行调节,受精卵在海水盐度低于25‰时表现沉性,26.5‰左右时呈明显的半浮性,28‰以上时为浮性。受精后约5分钟,卵膜吸水膨胀,形成狭窄的卵周隙,这时的卵径为840 50微米。

孵化

石斑鱼的孵化速度与温度有关。点带石斑鱼在盐度为32.5、水温28℃时,受精卵经过20分钟发育为2细胞期;40分钟为4细胞期;50分钟为8细胞期;2小时为64细胞期;2小时50分钟为桑葚期;3小时30分钟为囊胚期;7小时20分钟为原肠期;20小时30分钟进入心脏跳动期;25小时45分钟仔鱼孵化。

价值及其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点带石斑鱼生长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是东南亚地区及我国名贵的海产鱼类之一,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另外,点带石斑鱼还具有以下优良经济性状。

点带石斑鱼营养丰富,其含肉率为74.1%,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水分的含量分别为19.14%、1.41%、0.99%和76.63%;18种氨基酸总量为21.85%(占鲜样),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为8.87%,占氨基酸总量的40.59%,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为8.53%。其氨基酸构成比例符合FAO/WHO标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103。DHA和EPA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21.88%。

点带石斑鱼相关榜单
十大名贵石斑鱼 石斑鱼种类价值排行 最贵石斑鱼品种盘点
十大名贵石斑鱼名单如下:赤点石斑鱼、驼背鲈、东星斑、青石斑鱼、褐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更多榜中榜推荐
十大名贵石斑鱼 石斑鱼种类价值排行 最贵石斑鱼品种盘点
十大名贵石斑鱼名单如下:赤点石斑鱼、驼背鲈、东星斑、青石斑鱼、褐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赤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相关分类
  • 石斑鱼
  • 黄花鱼
  • 海水鱼
  • 海水虾
  • 海水蟹
  • 海水贝类
  • 海藻类
  • 淡水鱼
  • 海产海鲜
  • 淡水湖鲜
  • 虾米
  • 梭子蟹
  • 青蟹
  • 蛤蜊
  • 生蚝
  • 扇贝
  • 海螺
  • 鲍鱼
  • 淡水虾蟹
  • 甲鱼
  • 草鱼
  • 热门文章
  • 十大名贵石斑鱼
  • 世界十大三文鱼产地
  • 中国十大三文鱼产地
  • 世界十大好吃的淡水鱼
  • 十大生蚝的做法
  • 中国十大好吃的淡水虾
  • 山东十大名鱼
  • 湖北十大名鱼
  • 内蒙古十大名鱼
  • 世界十大最贵淡水鱼
  • 世界十大帝王蟹产地
  • 广西十大名鱼
  • 十大龙虾产地
  • 中国十大草鱼产地
  • 中国十大鳙鱼产地
  • 热门词条
  • 1
    东星斑
  • 2
    赤点石斑鱼
  • 3
    鞍带石斑鱼
  • 4
    青石斑鱼
  • 5
    赤石斑鱼
  • 6
    褐带石斑鱼
  • 7
    驼背鲈
  • 8
    鲑点石斑鱼
  • 9
    云纹石斑鱼
  • 10
    点带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