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指挥学院(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ir Force Command College),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部,正军级编制。
学院组建于1958年9月12日,坐落于北京西郊著名风景区颐和园昆明湖畔,是一所培养空军师团职指挥军官的中级指挥院校。
截止2016年6月,学院设有涵盖军事思想、军事历史、战略、战役、战术、作战指挥等领域21个学科专业,拥有14个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包含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3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个军队重点实验室。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员、研究人员队伍,有教授、副教授120余名,研究员、副研究员30余名,有的在军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广大教研人员跟踪世界军事发展的轨迹,不断探索空中军事斗争的规律,撰写了一批理论著作,填补了空军军事理论体系的多项空白。先后完成国家、军队和空军重点课题300余项,编写各类教材2000多本,出版专著、译著400多部,在军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500多篇。近年来,学院以建立和完善空军军事理论体系为目标,以空军建设的现实问题为重点,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对军队建设尤其是空军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组织协作攻关,推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有300余项获国家、军队、空军等级奖。
学院被评为全军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院校,涌现出一大批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先进人物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由学院参谋学员为主组成的空军院校方队,先后参加了建国35周年和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接受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检阅。
1958年,空军指挥学院在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南京军事学院空军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学院第一任院长兼政委由空军副司令员刘震上将兼任。建院四十多年来,共为空军部队培养了两万多名指挥和参谋人才,其中有150多名走上军以上领导岗位,多数担负了师团领导职务。总政治部副主任周子玉、空军司令员刘顺尧等一些高级将领均毕业于空军指挥学院。学院培养的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员,为空军部队建设,为空军军事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
1958年9月12日,国防部命令,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学院,执行兵团级权限,直属空军。空军副司令员刘震兼院长和政治委员。
1959年9月1日正式开学。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军事科学研究部、办公室,高级速成、基本、领航、政治工作、后勤指挥等5个系和战役法、战术、歼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高射炮兵、战斗训练法、外军研究及侦察、通信雷达、领航、航空技术、防空技术兵器、观测通信、后勤保障、后勤专业、军队政治工作、政治理论、文化等17个教授会。任务是:培训、轮训空军中、高级指挥干部。课程主要有:毛泽东军事著作、空军战斗条令、诸军(兵)种合同战役战术、航空兵战术及其相应的勤务保障等。随着教育训练任务的变化,学院的体制编制、培训对象和训练内容等作过多次调整。根据中央军委办事组
1969年2月19日批转的《军队院校调整方案》,空军学院于同年10月18日撤销;
1974年10月9日,遵照中央军委转发全军院校调整领导小组《关于全军恢复和增建41所院校的报告》,在原空军学院院址成立空军军政干部学校,执行军级权限,直属空军。主要任务是:轮训空军营、团职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干部和部分师职军事指挥干部;
1978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决定,空军军政干部学校改称空军学院,执行兵团级权限,直属空 军。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研究部,军事、政治、后勤3个系和高级班。主要任务是:培训航空兵师、团职军事指挥干部,团、营职政治干部和后勤干部及各类参谋人员;
1986年6月,空军学院改称空军指挥学院;
1992年8月,学院调整为军级单位;
1999年10月,机关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辖6个系和战役训练班、军事理论研究所、教学保障队。系辖教研室和学员队。任务是培训、轮训空军中、高级指挥干部和参谋人员,研究生教育和培训外军留学生。其中,培训班开设空军战役指挥、航空兵中级指挥、部队政治工作、后勤中级指挥、通信中级指挥、航空工程中级指挥、参谋业务、指挥自动化和飞行大队政治工作等专业;轮训班开设空军合同战术、参谋业务、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等专业;研究生班开设军事思想、空军战略、空军战役、兵种战术、作战指挥、军事运筹、军队管理、军事后勤、政治工作等专业,培养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胜任指挥、参谋、管理和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此外,学院还担负外军培训任务,开展本科、研究生函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