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煸豆干”是厦门特有的饮食文化之一,名称由闽南话直译而来,原意指大家闲暇时候就着煎卤的豆腐干喝酒话仙,慢慢地衍生为呼朋唤友喝酒小憩的一个代名词。
以前的“煸豆干”摊子基本上是老板煎美食给客人吃,而现在的“煸豆干”风格已经有不少的改变——食客们围着一个至少有十几斤重的平底锅煎食,大家一起煎着各种美食,享受动手和分享的快乐,煎的菜品种类丰富,包括豆干、鱼卷、五香、海蛎煎、牛肉,甚至有芒果、青菜,当然更少不了各种鱼虾花蛤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市区许多地方如老开明电影院(第四菜市)、老第五码头对面(”一条龙”)开禾路一带、老鹭江电影院门口、人和商场路口等,都有一些“煸豆干”的摊点。那时候,一个摊点往往只有一两口煎锅,客人围坐成一圈,等着老板麻利地忙着煎给大家吃。
当时的摊点基本集中在骑楼的人行道上,夜里九点、十点左右往往比较热闹,那时候煎的菜品也相对单调一些,主要是豆干、猪皮、海蛎、大肠头、小鱼小虾、青菜之类,有时候鲎片也会拿去煸,用的油则是整块的猪油。远远地看到那一处处灯火比较闪亮的地方,大家知道那便是“煸豆干”的摊子了。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2000年左右,“煸豆干”又重新回到厦门人的视线里,老城区里可以看到一些小店放上几口煎锅,备一些适合煎炒的食材,剩下就交给时间去“煸”了。
厦门煸豆干的名称虽然是“煸豆干”,但是能用来的美食可不仅有煸豆干,丰富的食材,比如米血、花蛤、三层肉、沙茶肉羹、鱼、虾、肉、鸭胗、青菜、肥肠、鱿鱼、海蛎、鱼膏卷、咸粿、文蛤等等至少三四十种,顾客都可以点上桌自己煸。上桌的生食,师傅都已经把配料和味道调好,直接傻瓜式操作——往锅里放,就可以了。煸好的豆干,配上特制的酱料,味道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