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白茶外形条索紧直成朵,色泽绿黄鲜润带毫,香气栗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黄匀整。
大竹白茶产区位于四川省东部,全境属盆周平行岭谷区,地形地貌呈三山两槽,东部为明月峡山,中部为铜锣山,西部为华蓥山,全县平均海拔550米。
森林覆盖率41.56%,植被丰富,竹多且大,漫射光充足,形成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大竹白茶游离氨基酸的合成积累。
大竹县土壤以黄壤土和紫壤土为主,pH值4.5—6.5,呈弱酸性,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有利于茶树根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大竹县独特自然环境为大竹白茶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自然生长环境。
大竹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邻重庆市梁平县、垫江县,南接邻水县,西连广安市,北靠达川区。东西宽45km,南北长75km,幅员面积2079k㎡。
大竹白茶用产自大竹县“白叶1号”茶树的芽叶采用绿茶工艺加工而成,外形条索紧直成朵,色泽绿黄鲜润带毫,香气清香浓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回甘,汤色嫩绿明亮,叶底绿黄匀整。大竹白茶的氨基酸含量为5.5%-12%,是普通绿茶的3-4倍,多酚类含量低于其他的绿茶,所以大竹白茶滋味特别鲜爽,无苦涩味。
地质地貌
大竹县属四川省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地跨“三山两槽”,呈“川”字形,三条山脉平行并列,东北—西南走向,西为华蓥山脉(西山),中为铜锣山脉(中山),东为明月峡山脉(东山)。山脊一般海拔600—1000米之间,西山万里坪为县境内最高峰,海拔1196.2米。
三条山脉的土壤主要是黄泥土,黄泥土由砂岩和灰岩风化剥蚀而成,分布于500-600米高程砂岩地区的称冷砂黄泥土,分布于600米高程以上石灰岩地区的称矿子黄泥土。
土壤特征
大竹白茶的生产基地土壤主要是砂壤土和黄泥土。尤其是黄泥质地沙壤居多,土壤的pH值为4.5~6.5,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钾以及各种矿物质元素,适宜茶树生长发育。
气候条件
大竹县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日照适宜,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竹县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大竹县雨热同期,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丰沛的水资源,适宜的土壤,非常有利于大竹白茶产业的发展。
选择海拔300-1000米内,土壤PH值4.5-6.5,土层肥厚,生态环境良好,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坡地或平地土壤。
定植。春季定植时间为2月中旬-3月上旬,秋季定植时间为10月下旬-11月下旬,单条播,行距110-150厘米,株距约30厘米,每穴茶苗2-3株,每亩茶树苗3000-4000株,在种植沟的基础上开挖定植穴,栽植时覆土至根颈处,压紧踩实,浇足定根水。
修剪。定型修剪,第一次,移栽定植后立即修剪,剪掉顶芽,距离地面高度10-15厘米,以留(3-4)片叶为宜,第二次修剪在定植一年后进行,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第三次修剪是在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进行,在前一次剪口基础上提高10-15厘米;深修剪,每年春茶结束后(5月中旬)进行,离地40-50厘米;重修剪、台刈,衰老茶园采用重修剪或台刈,在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5月中旬左右。
施肥。深耕施肥,每年9-11月深耕茶园土壤,深度20-30厘米,每亩施用100-150kg菜籽饼、38%茶树专用肥30kg作为基肥;中耕施肥,中耕除草时将杂草铺在茶行间,减少杂草生长,保证土壤湿度;勤施追肥,每年5月上旬和6-8月上旬,每亩施用8-10kg38%茶树专用肥作为追肥。
病虫害防治。遵循“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立足茶园生态系统,保持茶园内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因地因时制宜,以经济阈值为指标,协调运用各种有效的防治手段,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把病虫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内。在防治方法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控制农药残留。化学防治上采用生物农药为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复配农药。
采摘时间: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
采摘标准:大竹白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至一芽二叶,芽叶转白。
采摘原则:人工采收,不应掐采、捋采、抓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采老叶烂叶、雨水叶、虫伤叶和空心芽叶。 鲜叶采用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等容器盛装,装叶量以不影响品质为宜,茶篮中不应存放杂物。
鲜叶运输:鲜叶采摘后应及时送至加工厂,不得紧压,运输途中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鲜叶劣变,杜绝混入有异味、有毒、有害物质、非茶类夹杂物;临时贮放时应贮放在洁净、阴凉处,做好保质保鲜,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加工工艺流程:摊青→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回潮→复烘。
摊青:摊放间应清洁卫生,空气流通,无异味,不受阳光直射。进入加工车间的鲜叶,应按标准验收、分级后立即摊放,鲜叶摊放在摊放器具上进行,均匀薄摊,摊青厚度1kg/m²为宜。摊放时间4-8h为宜,期间轻翻1-2次,促使鲜叶水分散发均匀和摊放程度一致,茶叶变软,失水率30%左右。
杀青:采用名茶多功能机杀青。温度由高到低,第一阶段,高温控制在250-300℃左右,投叶量一般控制在每五槽350-400g,时间1.5-2分钟,第二阶段,低温控制在180-200℃,时间2-3分钟,失水率达40%左右,青气消散,清香显露,嫩梗而不断;杀青时,抛闷结合,多抛少闷;嫩叶老杀,老叶嫩杀。
理条:在多功能机中从杀青叶直接进入理条工序。逐步提高转速,先慢后快,投叶量控制在每10槽750g左右。锅温设定为 90-120℃,时间为4-6分钟。理条工序后茶叶基本定型,茶叶边缘较硬,有触手感,失水率达70%-75%,待茶叶七至七成半干时起槽。
初烘:用翻板式烘干机或五斗式烘干机初烘,温度100-120℃左右,厚2-3cm,链板转速400r/min,时间10分钟左右,烘至茶梗略硬,失水率达85%-90%为宜。
摊凉回潮:将初烘叶摊放于专用摊凉器具上,进行摊凉,厚度适中,时间:15分钟左右,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匀。
复烘:在多功能名茶烘焙机烘干,温度70℃左右,低温长烘,烘干至含水量在6%以内,即手捏茶叶成粉末状,即可下烘。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白坝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