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水仙(学名:Narcissus pseudonarcissus)又名洋水仙为石蒜科水仙属植物。原产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
荷兰水仙为石蒜科水仙属具鳞茎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原产于葡萄牙、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及北非等地。与中国水仙相比,荷兰水仙因花型、花色较为丰富,深受国内市场的欢迎,主要应用于花境和花坛布置,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常见栽培品种有单瓣、黄花的黄太阳(Yellow Sun)、叙事曲(Ballade)、布赖顿(Brighton)、卡尔顿(Carlton)、荷兰船长(Dutch Master)、例外(Exception)、巨星(Gigantic Star)、金色的丰收(Golden Harvest)、金色奖章(Gold Medal)和小宝石(Little Gem)。
还有开紫色花者。茎状似洋葱,其下有须。
原产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及北非等地。
荷兰水仙为多年生草本。荷兰水仙地下部分具肥大的鳞茎,其形状大小因种而异,多为卵圆形或球形,外被褐黄色皮膜。叶基生,带状、线性或近圆柱状,多数排成互生二列状,绿色或灰绿色。花单生或花朵呈伞形花序着生于花梗顶端,下具膜质总苞。花梗直立,圆筒状或扁圆筒状;花多为黄色或白色,侧向或垂;花被片6,基部联合成不同深浅的筒状,花被中央有杯状或喇叭状副冠,其形状、长短、大小以及色泽均因品种而异,花两性,雄蕊6个,子房下位。
荷兰水仙为秋植球根花卉,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与中国水仙不同,荷兰水仙必须经过40~50天8~9℃的低温春化处理才能开花,一般于11月中下旬种植,翌年3月开花。早春叶片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0℃,夏季鳞茎花芽分化最适温度为17~20℃,鳞茎储藏最适温度为13~17℃,夏季37℃高温下鳞茎能在土壤中顺利休眠越夏,叶片生也能长期忍受0℃低温。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
荷兰水仙常采用自然分球法繁殖,自然繁殖率可达2~3倍,一般在秋季进行。繁殖时将母球两侧分生的小鳞茎掰下作种球,另行栽植既可。为提高繁殖系数,可人工诱发子鳞茎,用切片将充实的鳞茎自茎盘向顶部交纵切3~4刀,深度约为鳞茎的一半。切割后将鳞茎置于清洁干沙中,使其产生愈伤组织,再放入21℃繁殖箱内培养。当温度升高至30℃和相对湿度 85%时,3个月会产生多数子球,取下子球即可分植。子鳞茎需3~4年的种植才能成为开花鳞茎。
荷兰水仙染色体倍性复杂,大部分不能结籽,但有的品种亦能产生种子,为新品种育种工作提供了可能。播种土一般用腐叶土、泥炭和粗砂混合土,经消毒后装盆待播。播后精细管理,翌年春出苗,初夏叶、根相继枯萎,形成休眠小鳞茎,经过4~5年的培育可成为开花鳞茎。
为加速无病毒无性系培育,英国学者发明了双鳞片法,即将鳞茎纵切为3、8、16和24块等,用带有2个鳞片的鳞茎盘作外植体,其结果可获得70%~90%的成活率,最适合双鳞片试验的时间是7月份和9月份。外植体常用的消毒剂有75%的乙醇、0.1%升汞、2%次氯酸钠、1%抑霉唑、0.75%氯化铵等。双鳞片法诱导不定芽时,常用的分裂素类物质6-BA、KT 等,使用浓度一般为1~10mg·L-1,常用的生长素类物质有NAA、IAA和IBA等,其中以NAA为最佳,其用量为0.1~1.0mg·L-1时即可诱导大量丛生芽的形成。
症状:该病是由水仙木霉真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主要存在干土壤或空气中,经伤口侵入。水仙鳞茎染病后呈暗褐色,在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受害处生出许多白色的霉层,后变成黄绿色或深绿色,发病部位腐烂。
精选直径较大的饱满球茎留种,种植时注意保护球茎,避免产生伤根。
种植前用50%苯菌灵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鳞茎8小时,以防病菌侵入。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根腐灵900倍液浇灌水仙根部,以减缓其发病。
荷兰水仙直到19世纪末才被引入我国,荷兰水仙与中国水仙相比具有花大色艳、应用广泛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盆栽、切花和园林景观。
荷兰水仙在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和应用。主产国荷兰水仙的年产值达到1400万美元,列切花产值的第十六位。其鳞茎出口量和产值更加可观。荷兰菲托诺瓦公司和以色列的约德法特(Yodfat)花卉球茎苗圃,在荷兰水仙的育种、生产和贸易方面都处世界领先地位。在欧美、日本等地,荷兰水仙已由环境布置、切花欣赏转向盆栽观赏。栽培品种和栽培技术都朝盆栽方向发展。
首先,将选购来的水仙鳞茎剥去外皮,去掉根部的护泥和枯根,用小刀剥去鳞茎上部3~4层外表皮,使其间的花芽露出,注意剥取时不要损伤花芽。再将鳞茎放入清水中浸泡1夜,第2天擦去切口流出的粘液,直立放入水仙浅盆中,加水淹没鳞茎1/3为宜。盆中可用石英砂、鹅卵石等将鳞茎固定。白天水仙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晚上移入室内,并将盆内的水倒掉,以控制叶片徒长。次日清晨再加入清水,注意不要移动鳞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