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是杜鹃花科、杜鹃属植物。常绿灌木,高约2-5米,稀达10-13米;幼枝树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树皮有层状剥落,淡灰色或灰白色。叶常密生于枝顶,5-7枚,厚革质,倒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5-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钝尖或钝圆。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5-9花;总轴长1-2.5厘米,被疏柔毛,淡棕色;花梗直而粗壮,长3.5-5厘米,粗约2.5毫米,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花萼盘状,5裂;花冠钟状,长3.5-4厘米。蒴果长椭圆形,长1.2-1.8厘米,直径8毫米,被锈色毛,后变无毛。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在中国华东、华南各省的庭园中已广泛栽培。猴头杜鹃野生于海拔500-1800米的沟谷、山脊与山坡混交林中或稀疏散生,在保存较好的沟旁、山脊和崖顶常成半原始状态的常绿杜鹃林。
猴头杜鹃姿形优美,花乳白色或粉红色,衬以绿叶格外醒目,均可丛植或散植于园林中,亦可用作插花材料。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变色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 Hance var. versicolor (Chun et Fang) Fang)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该变种的叶片厚革质,长倒卵形,长8-13厘米,先端圆形,侧脉两面均不明显,花梗短,长仅1.5-2.2厘米,花冠漏斗形而狭窄,长仅2-2.8厘米,乳白色或粉红色,5裂,裂片顶端圆形。花期4月。分布于中国广西北部。生长于海拔850-1720米的山谷林中。该变种与原变种在花冠的大小、形状及叶片的脉纹均显著不同,另立一变种较为适宜。
猴头杜鹃野生于海拔500-1800米的沟谷、山脊与山坡混交林中或稀疏散生,在保存较好的沟旁、山脊和崖顶常成半原始状态的常绿杜鹃林。喜光,但在烈日曝晒下嫩叶易灼伤,根部离表土处也易遭干热伤害。在凉爽湿润气候,土壤带酸性而富含腐殖质的混交疏林且林木为深根性,下木比较高的林带边缘,生长良好。
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江西南部、福建、湖南南部、广东及广西。在中国华东、华南各省的庭园中已广泛栽培。
常绿灌木,高约2-5米,稀达10-13米;幼枝树皮光滑,淡棕色,老枝树皮有层状剥落,淡灰色或灰白色。叶常密生于枝顶,5-7枚,厚革质,倒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5-10厘米,宽2-4.5厘米,先端钝尖或钝圆,基部楔形,微下延于叶柄,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被淡棕色或淡灰色的薄层毛被,中脉在上面下陷呈浅沟纹,在下面显著隆起,侧脉10-12对,微现;叶柄圆柱形,长1.5-2厘米,仅幼时被毛。
顶生总状伞形花序,有5-9花;总轴长1-2.5厘米,被疏柔毛,淡棕色;花梗直而粗壮,长3.5-5厘米,粗约2.5毫米,被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花萼盘状,5裂;花冠钟状,长3.5-4厘米,上部直径约4-4.5厘米,乳白色至粉红色,喉部有紫红色斑点,5裂,裂片半圆形,长1.5厘米,宽2-2.5厘米,顶端有凹缺;雄蕊10-12,长1-3厘米,不等长,花丝基部微宽扁,有开展的柔毛,花药椭圆形,长约3毫米;子房圆柱状,长5-6毫米,被淡黄色分枝的绒毛及腺体,花柱细长,长3.5-4厘米,基部有时具腺体,其余光滑。蒴果长椭圆形,长1.2-1.8厘米,直径8毫米,被锈色毛,后变无毛。
猴头杜鹃属浅根性树种。当种子播种后30-35天发芽生根,根毛发达,主根不明显,一、二年生苗茎轴不伸长,一年生苗有小叶5-7枚呈莲座状,三年生苗有明显的主茎并逐渐伸长,当长到四年生时,植株生长旺盛,于秋季形成花芽,第5年春当株高达30厘米以上时,就开始吐蕾,4月中旬至下旬开花,花期约半个月。花后约5月初抽春梢,一般一年抽梢一次,到夏季气候炎热前,嫩梢停止生长而转向木质化。8-9月花芽开始分化。果实于9-10月成熟。
可采野生苗直接引种栽培,即选掘低、中海拔高度的壮苗,高50-90厘米为宜,根系要保持完整,多带宿土,用稻草包扎成小土球,剪除部分苗叶,细心运至栽植地点,及时开穴栽种。或先在盆内培育一、二年后再定植露地。盆土用兰花泥拌和山黄泥的混合培养土。定植后要注意土壤管理,适时浇水并施薄肥。引种时间以秋季10-11月、早春2-3月为宜。
幼苗生长一、二年后,要进行分栽。其中苗身粗壮的,于播种一年后的早春(2月)移栽,瘦小的在盆内培育2年后移栽,但应及时间苗。分栽宜用口径9-10厘米的小盆,每盆种1-3株,用土同播种基质。刚分栽的小苗要防雨淋,免使幼叶受病菌侵害而腐烂致死。移栽苗经过一年的保护性培育后,才开始茁壮地成长。播种苗成长的第1年,常呈单干式,第2年时,有的根颈部萌生许多纤细杂乱的小枝。可于每年秋冬(11-12月)顶芽形成时打顶一次,促使分枝,初步成型。
为定向选育新品种,可采用人工杂交方法。先在花前一周左右去雄套袋,然后将开放前一天含苞待放的父本花朵小心采下,取下花药,抖落花粉在干净薄纸置于试管中,以消毒棉塞住管口,贴上种名标签,放入盛有硅胶的干燥箱中,置常温冰箱中待用。去雄后的一周内,检查套袋母本的花柱已伸长,柱头膨大呈黄绿色,其上有丰富的粘液时,就可除去套袋进行授粉,选晴朗天的上午9-10时进行。授粉毕即套袋,并挂标签,注明双亲名称、授粉日期与时间。授粉后当柱头失去光泽时,就可拆除套袋。以后蒴果逐渐膨大,至当年10-11月由绿变褐,果顶出现微裂时即可采收,脱落种子晾千,可于当年冬在温室内播种,或存放在冰箱内于翌年按上法播种。
猴头杜鹃除少数种可扦插繁殖外,主要用种子育苗进行有性繁殖。播种要在荫棚内进行,在播种盆放置场地还要搭设竹拱架,供塑料薄膜覆盖用。杜鹃花种子细小,幼苗柔嫩,宜采用广口浅盆施行盆播,以腐殖土(园艺上称“兰花泥”)、切成3厘米左右长的松针(最好取金钱松或水杉落叶)及黄砂拌和而成的混合土作基质,上铺以洗净的鲜活苔藓,所选用的苔藓应以只依附于盆土表面,不扎根于盆土中的种类(如大灰藓)为宜。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
播前先在播种盆内装入4/5的盆土,上铺1厘米厚剪碎的苔藓,再用喷壶洒透水,将种子放在硬纸板上,用振动敲击法均匀撒播在苔藓上。播后将盆放在荫棚内拱形架下,架上覆盖塑料薄膜。播种后到种子露白、扎根的一个月内,采取封闭育苗管理法。除盆土干燥需揭膜洒水,晴暖天气打开两头薄膜通气外,均用薄膜覆盖,以创造9%以上的相对湿度环境,促使种子发芽及齐苗。幼苗出齐后,应及时揭除薄膜。在一年生盆苗整个生长期,凡遇中、大雨,都要用薄膜覆盖。幼苗忌盆土过湿,喜周围空气湿润。
选用黄壤土、黄沙土或红黄壤作为插床土,土壤必须呈酸性。床土一定要做细并拣去碎石和杂物。床土厚20厘米,宽100厘米。喷洒0.3%硫酸亚铁溶液消毒后备用。一般夏插,也可春插。夏插选用当年生嫩枝5-10厘米,留梢,基部单面斜切,扎成小捆,基部2-3厘米浸清水24小时后再蘸500毫克/升ABT液扦插。春插选用一年生硬枝5-10厘米,与夏插相同切制和处理后扦插。夏插成活率比较高达75%,而春插则较低只有56.6%。
猴头杜鹃的主要苗期病害有白绢病、猝倒病,叶部病害有褐斑病灰霉病:主要根部病害有白绢病、自纹羽病等。
防治白绢病,要注意苗地的凉爽通风,栽培土最好用甲醛液熏燕消毒;育苗期控制盆土水分;发病早期可喷百菌清1000倍液抑制;盆苗用五氯硝基苯500倍液喷杀。此外可在未曾发生过此病的地上栽种杜鹃花。
防治褐斑病,可摘除并烧毁病叶,消灭越冬病菌;初秋开始每10天用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喷施,连喷2-3次。
防治猝倒病,于春雨、梅雨季节,每隔7-10天用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800-1000倍液喷施,此外苗地要选通风、排水良好处;浇滙用水应注意洁净。
主要根部害虫有蛴螬、地老虎、白蚁等,叶部害虫有杜鹃冠网椿、杜鹃叶峰、蓑娥类、蓟马、叶螨、梨剑纹夜蛾等;花部害虫有钻心虫等。
蛴螬系多种金龟子的幼虫,可结合冬季中耕除草搜灭越冬虫态,栽植前用氯丹乳剂100倍液喷浇土壤,生长季节可用辛硫磷或敌百虫1000倍液喷浇以杀死之。
钻心虫于6-7月间当花蕾形成影大时,幼虫蛀入为害。可清除周围杂草、落叶,消灭越冬虫态从5月份开始,每半月用杀松100倍液喷施,摘除受害花蕾,以免蔓延为害。
杜鹃叶蝉是杜鹏主要食叶害虫,少量发生时捕杀幼虫,盛发时用敢百虫、散敌畏1000倍液喷杀幼虫;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茧蛹。
蓑蛾类防治法,在少量发生时可摘除虫囊;大量发生时(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句)用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幼虫。
白蚁为害杜鹏根部,可于栽种前用氯丹乳剂100倍液喷浇土壤,盆栽苗在盆底和周围用氯丹乳剂100倍液喷洒以预防为害,已栽苗地可于4-5月间用氯丹乳剂300-500倍液灌浇苗基土壤杀灭。
猴头杜鹃姿形优美,花乳白色或粉红色,衬以绿叶格外醒目,均可丛植或散植于园林中,亦可用作插花材料。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