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粽(马来语:Ketupat)是一种东南亚传统食物,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马来族居多处欢庆伊斯兰开斋节常见这种食物,并且当成开斋节主要象征之一。
马来粽由于制法与形状类似华人所扎的粽子,所以当地华人习惯上把它称作“马来粽”。
据了解,常见的马来粽有两种,一种是采用羽状棕榈叶包裹的,另一种是用椰叶扎成。
材料:棕榈叶、糯米、椰浆等。
做法:
1、三角形的马来粽通常由棕榈叶包裹着,无需绳子绑扎,大大的棕榈叶,除了包裹糯米,还可以编辑成粽子。
2、糯米在包粽子前已经过椰浆煮至半熟。
3、将叶子摊开,打成活结样子的三角形粽囊,从空隙中塞入糯米,活结缩紧,使叶子坚牢包扎米粒。
4、为了免得在烹煮时脱落,末端须打上上个小结。
5、下锅前,所有的粽子也分作三五只绑成一束,以便提携和计算,不过从头至尾无须任何绳子绑扎,而是用多出来的叶子包扎即可。
Ps:专用来配食“沙嗲”的四角形粽子,也叫“都拔”,只用白米制成。
包扎法是以椰子树的嫩叶,用编织草席的方法织成一只只四方形而略扁的小粽囊,仅留着上端开口,从中塞入洗净的米粒。编织多余叶子则用以绑扎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