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1749—1832),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之一。歌德早期因《少年维特之烦恼》而闻名遐迩。1794年与席勒结识后,歌德的思想和创作出现新的飞跃,完成《浮士德》等代表作。
席勒(1759—1805),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阴谋与爱情》《审美教育书简》等。1794年,席勒与歌德结交,共同将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顶峰。
1805年5月,席勒病逝,歌德掩面哭泣道:“我一半的生命死去了。”席勒辞世二十年后,由于对亡友的思念与日俱增,歌德将席勒的遗物搬到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存放了一年之久。这段伟大的文学友谊由此可见一斑。
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25岁便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整个欧洲。之后近二十年里,歌德发表了多部作品,却反响平平,所有人都以为德国文学的“歌德时代”已经过去,连歌德也认为自己的艺术血管已逐渐干枯。
高山流水,得遇知音。1794年,歌德等来了他真正的知音——席勒。在之后的十年里,歌德和席勒重新开启“开挂”模式,创作出《浮士德》《威廉·迈斯特》《阴谋与爱情》《审美教育书简》等诸多杰作。
当时,席勒和歌德的谈话,从上午11点半持续到夜里11点,一直没有停歇——这正是1794年至1805年间,两位文学巨匠的日常生活写照。这段罕见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共同创作的岁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段伟大的时光。
1823年春,歌德患了一场重病。康复后,歌德深感必须立即着手整理他与席勒的通信,因为这部书信集将让人们领略到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再出现的关系,而这将是对人类的一种馈赠。
《歌德席勒文学书简》收录歌德与席勒之间的300余封书信,内容包括他们就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进行的交流,对古代和当代一些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双方各自的创作方法,还有关于生活细节和家庭琐事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