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银杏,湖北省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随州银杏,落叶乔木植物,叶扇形,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球花单性,雌雄异株,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在随州本地人又叫它白果,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植物学家常把银杏与恐龙相提并论,并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银杏属于干果类,在诸多的干果中,银杏的经济价值排名第三。随州银杏色泽洁白,种仁质地细腻,黏糯清香,略有苦感。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随州银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拥有千岁以上的银杏树308株,百岁以上的1.7万多株。
随州市曾都区洛阳镇被誉为“华夏古银杏之都”,以洛阳镇为核心的十四个乡镇保存了大量的古银杏资源。被湖北省政府批准为“洛阳银杏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小区内有千年以上古银杏树388株,百年以上古银杏树17600株,采叶型苗圃基地1.1万亩。
2004年随州银杏林被国家列入“国家自然保护区名录”,形成了独特的古银杏群落。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分布最密集,保留最完好的一处古银杏树群落。
随州银杏产地范围为湖北省随州市洛阳镇、何店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柳林镇、均川镇、洪山镇、环潭镇、吴山镇、万和镇、殷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共14个镇现辖行政区域。
银杏又名白果,是世界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被称为“活化石”,随州曾都区银杏素有“四最”之称,即古老树最多,有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109株,百年以上的银杏树4623株;产量最多,随州曾都区银杏年产量达50万千克,占湖北总产量的60%以上,产量最多的洛阳镇达30万千克,面积最大,有银杏树1.56万株,幼龄银杏树295万余株,分布在全市225个村;效益最高,行情好时一株银杏树一年创产值1.5万元左右。
随州银杏以果核洁白,种仁匀实而享有盛名。
银杏种仁含蛋白质、脂肪、淀粉、糖分、维生素、钙、磷、铁、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氰甙和白果酚甲等物,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熟食可温肺益气,定咳嗽,缩小便,止赤白带下,捣烂涂于手脚,可治皮肤皱裂。
生食能降痰,有杀虫消毒之效。
由于它含有少量的氢氰酸,不宜多食,否则会引起中毒。
用种仁医治酒刺也有疗效。人们还将白果提炼加工后,与膏霜基质精制成美容霜,不仅能保持皮肤细腻滋润而光泽,还能防治皮肤病。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
随州生态环境优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3%,其中南部地区高达70%。地貌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多种地形兼而有之。其中,山地面积4285平方千米、丘陵面积2094平方千米、平原530平方千米、河滩面积80平方千米,分别占总面积61.3%、30%、7.6%、和1.1%。随州因而形成了山脉与河流交错,山谷与坡地相衔,丘陵与平地呼应,因此有“万山千泉百洞”之称。
随州区境土壤的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凝灰岩、千枚岩和红砂岩等。形成的农业土壤共三大类,即黄粽壤类、潮土类和水稻土类。其中水稻土分布遍及全境,占耕地的86.2%。
随州处于中纬度季风环流区域的中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因受太阳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的影响,随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严寒酷暑时间较短。
据统计,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总数在2009.6—2059.7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无霜期220—240天。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广阔的山地资源,对银杏生长极为有利。
选用产地范围内的3年至5年银杏实生苗为砧木的嫁接苗。
定植时间:11月下旬至3月下旬。
定植密度:每亩栽植株数≤44株,每80株雌株配置授粉雄株不少于1株。
成龄树每年每株施用腐熟有机肥10千克至30千克。
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10月上旬,种实外种皮由青转黄或橙黄,并开始少量自然脱落时采收。
采后堆沤1周后除去外种皮,清洗阴干,袋藏或冷库贮藏。
2015年,随州市定植银杏树510多万株,年产银杏叶2000多吨、银杏果5000多吨,产值8000多万元。
2014年10月1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随州银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