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晒醋,贵州省赤水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赤水晒醋采用固体发酵繁殖产生天然醋酸菌,醋坯和成品醋都在阳光下长久曝晒而成,故称晒醋。
赤水晒醋独特的民间传统手工酿制技艺,几十道工序精湛复杂的工艺,独特的千年活态传承方式,纯天然中草药精制秘方配方。加之赤水特殊的低海拔地理位置,气候十分炎热,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度以上,使其经过二至三年漫长夏季高温曝晒的赤水晒醋吸取了日月之精华,形成了赤水晒醋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具有色、香、酸、醇、浓的特点。
好在香、绝在药、妙在晒。原汁晒醋长期保存不变味,不生花,不变质。观之色泽柔和,酽如菜油,闻之酸香扑鼻、沁人肺腑,食之酸甜可口,浓香味美,回味绵长。
赤水晒醋历史悠久,始于晋汉年间,为中国麸醋之典范。据史料记载,赤水先民很早就有喜食晒醋的习惯。1998年,在赤水市复兴镇马鞍山出土的汉墓群中,就发现保存有原始陶醋罐。
赤水市一市民家中的族谱记载,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在赤水河打鱼为生的渔翁食鱼时,常用晒醋软化鱼骨。
到了清道光年间,众多客商落户赤水,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一家名为“源隆顺”的商号将流传于民间的赤水晒醋手工酿造技艺发扬光大,创办酱醋厂,所酿晒醋酸味纯正,香甜爽口,用楠竹竹筒熏干盛装,每筒重0.5至1.5千克不等,畅销川黔。
据光绪年间《增修仁怀直隶厅志》(赤水当时属于仁怀厅管辖)记载,道光年间(1830年),赤水城内“源隆顺”商号请来酿醋技师对流传于民间的晒醋酿造技艺改进。据记载:“晒醋,平民之家,晒坝置缸,内置醋培,撒盐封口,淋晒两年以上。河下游盐商家颇喜酿制。醋味浓厚,百姓喜食”。河下游即为今赤水一带。
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富生荣”、“同心永”、“永盛”、“富源”、“华昌”等10多家商号兴办酱醋厂,并吸收部分地方上名声响亮的人物参股经营以扩大其影响。当时,赤水城内晒醋十里飘香,在民间流传有“商家聚赤水,晒醋数第一”之说。
贵州省赤水市。
赤水晒醋在贵州、四川和重庆一带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做到了纯天然零添加,是原生态的健康调味品,具有色、香、酸、醇、浓等特点。
外观方面,赤水晒醋呈红棕色,味酸柔和,酸味醇厚,微甜爽口不涩口,稍有甜口,不霉变,香气浓郁。
赤水晒醋不仅感官特征耀眼,而且质量特点亦显著。
赤水晒醋具有清热解毒、降脂降压、消除疲劳、软化血管、美容养颜、调节人体血液酸碱平衡、减少胆固醇堆积等功效。
赤水晒醋以传统手工酿造技艺进行生产,选料考究、制作精良、质量标准要求高,具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酿造工序繁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100多种中草药配方制作醋曲,优质大米、糯米的精选、蒸煮;麦麸、小麦及醋曲与大米粥拌醅;醋醅室内发酵;醋醅装坛;日光曝晒;醋醅浸淋;产品精酿;灭菌;检验;包装等三十几道工序。
整个生产周期要经过两年以上才能成形。
赤水晒醋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2—17%,是牛奶蛋白质含量的3倍以上。
经遵义市质检院和贵州师范大学检测中心对赤水晒醋进行检测,有力证实了赤水晒醋质量特点突出,与其他类型的醋相比较,赤水晒醋的各项理化指标优于同类产品,其中总酸(以乙酸计)≥5.0克/100毫升,不挥发酸(以乳酸计)≥1.42克/100毫升,可溶性无盐固形物≥15克/100毫升。
赤水晒醋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具有增强消化功能、增强体力、增强机能免疫力和抗衰老、降血压、生血等独特功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防病保健调味食品。
赤水市地处大娄山北麓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貌呈两谷一梁四面坡,多为低山丘陵和中低山地。赤水地处东经105°36′—106°15′,北纬28°16′—28°46′。
娄山山脉尾部沿东南向西北以三条山脊伸入市境,地势呈东南高、西北地。赤水河、习水河均从东南向西北贯串境内,大同河、凤溪河等大小溪河纵横交错,地貌被侵蚀切割成峡谷山地,坪状低山和丘陵,使背斜层和向斜层发生倒置,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逆构造地形。
按褶皱起伏程度,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降为中山、低山、丘陵,海拔多在230―1200米之间,金沙葫芦坪为全市海拔最高,达1730米;习水河出口境的磨刀溪为海拔最低处,达221米,相对高差为1509米。
赤水市境南部山大坡陡,河流切割强烈,深度在500―1000米之间,以平顶山、单面山为主,形成“V”型峡谷,河流落差大。东南部山峦重叠,峡谷幽深。中部有二郎坝,七里坝山梁。
西北河谷开阔平缓,丘陵起伏,多为浑园山丘或河流阶地。赤水境内山脉主要为娄山山脉支系,由东南向西北分支延伸,山形展布与构造形迹走向基本一致。山梁多南北向,山大坡陡,切割深度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以平顶山或单面山形为主,断岩嶂谷,河流落差大,瀑布多,山峰多在海拔千余米。
赤水市独特的气候环境,是晒醋酿造的理想之地。赤水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风对当地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暖热,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冬季气流主要分析来自高纬大陆,受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冷、风大,盛行偏北风;夏季气流来自低纬海洋,主要受夏季季风影响,气候湿热、多雨,多吹偏南风。春、秋季节由于受冬、夏季风气流相互控制,天气冷暖、晴雨多变。
因此,赤水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即夏季炎热,冬季温凉,四季分明,水热同季,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气候温和。
赤水近年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冬暖春早,同时具有贵州高原乍暖乍寒和川南高温湿润的气候特点。赤水多年平均日照为1297.7小时,日照值的历史范围多在1260―1400小时之间,其中中山地区日照长,峡谷地区日照少,丘陵地区日照多,峡谷地区日照少,西北部地区日照多于东南部地区。
赤水全年平均气温18.1℃,夏季最热月平均27.2℃,极端最高气温为41.3℃;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为8.0℃,极端最低平均气温为-5.7℃。元月为最冷月,日平均气温7.9℃,7月和8月为最热月,日平均气温为28℃。赤水年积温较高,有效积温达5800—5888℃。赤水降雨量丰富,多年年平均降水量达1286.8毫米,降雨集中,时间分布不均。
赤水夏季总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3.44%,冬季总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39%;秋季总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2.68%;春季总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5.47%,常年于4月下旬进入雨季,到9月雨季结束。赤水全年无霜期为357天。
赤水市土壤肥沃,山低田多,耕地集中,农业发达。赤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值小于7,土层厚度在50厘米―100厘米之间。据相关机构测定,赤水土壤pH值6.0,有机质5.54%,含钙(Ca)0.386%,铁离子平均含量8.6毫克/千克,锌离子平均含量0.9毫克/千克,全氮(N)0.265%,全磷(P2O5)0.061%,全钾(K)2.04%。赤水的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土类,潮土土类,山地黄棕壤土土类,黄壤土土类和紫色土土类,其中,紫色土土类占全市土地面积的70%以上。
紫色土壤是紫色红砂岩、泥岩风化以后,经过赤水独特的生物气候下形成的。赤水紫色土壤多为非地带性土壤,发育成熟,土层深厚,厚度在75厘米以上,表土层少有或无母岩碎片,紫色土部分淋容较弱地段也有钙质紫色土发育。这种松软的紫色土通气透水,矿质营养丰富,非常适合种植糯稻、小麦、中草药等作物。这些正是酿造赤水晒醋配方中的主要原料。赤水晒醋的生产需要空气中和土壤中的数百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因此,必须要有能适应这数百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赤水河下游即赤水市一带才能找到。
赤水晒醋传统酿造技艺是在赤水独特生态环境条件下孕育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赤水晒醋是典型的“地域资源型”产品,其品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赤水属南亚热带到暖湿带的立体气候,山水交错,常年温差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土壤丰富,有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等六大类优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糯稻、小麦、中草药等作物。
这些正是酿造赤水晒醋配方中的主要原料。赤水晒醋的生产需要空气中和土壤中的数百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因此,必须要有能适应这数百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赤水河流域才能找到。
赤水酿造历史悠久,一百多年来醋厂周围空气中的微生物被酿醋活动所选择、驯化与繁殖,从而参与赤水晒醋的酿造活动,缺少它们的参与醋的质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空气中的微生物既无法复制,也无法搬运,这就成为赤水市具有独占意义的垄断资源。
2013年,合江县有调味品生产企业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主要以生产酱油为主,年产量1570吨,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赤水市有晒醋生产企业10余家,年产晒醋500吨,销售收入800万元。
2014年,赤水晒醋年产能达1.6万吨。
2016年,黔老翁的晒醋年产量达到5000公斤,占赤水晒醋总产量的80%左右。
1915年,赤水晒醋和茅台酒双双荣获“巴拿马金奖”。
1930年,赤水晒醋获“贵州省物产展览会甲等奖”。
1984年,赤水晒醋获“贵州省优质产品奖”。
1988年,赤水晒醋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优质产品奖”。
2015年,赤水晒醋成为赤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基地。
2015年0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赤水晒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