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洞地下裂缝长3.8公里,由双河溶洞群200多条支洞中的三条组成,分别是大风洞、响水洞和小风洞,游览时长为1个半小时。溶洞分上中下三层,并通过地下河与其他溶洞贯通。洞内常年恒温15摄氏度,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是负氧离子含量很高的一个天然氧吧。包含120处景点,罕见的卷曲石、石花、地下暗河、洞中瀑布、九曲十八弯洞道等喀斯特景观丰富,集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整体上地下裂缝是一个旱洞,总体向南发育,特点是洞道单一,且向南越来越宽。洞内有发育众多、造型优美的次生碳酸钙沉积景观。
它是洪水期混合溶蚀作用在洞顶基岩上形成为窝穴,形如倒挂在洞顶的锅穴,故名为天锅。
溶洞里的石花有上千万种,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形态千姿百态,“石花”的形成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它是溶洞壁或钟乳石中渗透出的毛细水和薄膜水中的碳酸钙缓慢凝结成的晶体,有时要数百年才能增长一厘米,其化学成分是碳酸钙,与普通常见的方解石相同,是方解石相同性质的异晶体,石花的比重和硬度较方解石略高。据透露,这种石花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至今仍只发现于很少数的洞穴中。它的形成需要万年以上的时间,并且面积不会很大。石花对研究古代气候和水文的变迁有极高的价值。
许多石笋组成的十八罗汉拜观音的自然景观,观音菩萨和罗汉的造型栩栩如生。在佛教里按修行等级,第一等是佛,第二等是菩萨,第三等是罗汉。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比观音菩萨只差一个修行等级。相传,有一天,张三丰来到大风洞讲经说法,直讲得空中天花如雨,地上金莲盛开,观音菩萨听了也忍不住现了真身,十八罗汉见观音都现了真身,也立即赶来参拜,于是才留下了“十八罗汉拜观音”的神奇景观。
溶洞顶有特别平整的形状,原因是它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后来通过水蚀作用所形成,比较特别的是这石钟乳的线,有一条缝隙里有岩溶水会从里面慢慢的渗透,把它们分割开来,所以誉为破镜重圆。这景在其它洞穴中非常难以形成的。2008年中央电视台就是看中此块天花板,在洞里实景拍摄了一个少儿节目——《探洞奇兵》。
在洞内会听到滴答滴答的滴水的声音,这是钟乳石在述说属于它们之间的“悄悄话”,这里的水非常有灵气,不管是干旱还是涨水,水位都始终保持不变,所谓石钟乳和石笋它们之间有一个约定,一个从上往下生长,一个从下往上生长,再过几亿年它们就能在这里相遇,因称为“神泉玉露”。
景区内有一处景观称为无底洞,又称之为“地心之门”。尚未明确它到底有多深、多长,但溶洞探险家明确它是通往重庆和贵州省桐梓县方向,据说探洞专家在洞中探了13天,但后来因为补给的原因不得不退回,也为地下裂缝景区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谜。
景区有一处可以容纳一千多人的景观处,故也叫做“千人大厅”,大厅左方向有一个舞台,2015年8月29日中国首届溶洞诗会在此隆重举行的(活动由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贵州清溪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当时名人相聚此地,其中有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现代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也到此参加。这里的景点也很多。
响水洞是一个只能听其声不能见其身的一个洞,它的洞道与一条较低的地下河连接。通过此洞50m深的竖井后与位置较高的洞道连接,前行100m长的狭窄洞道,就能达到双河溶洞的山王洞,这也是双河溶洞中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的明显特点。
长度大概在300米左右。一线天的形成从地质学角度分析,是由于地壳运动,岩石逐渐上升,经挤压形成一条缝隙。这条缝隙称为地质节理。岩层表面这一节理缝隙容易受流水侵蚀,形成了与节理走向一致的平直狭窄的深沟,也就形成了“一线天”的壮美景观。
暗河又称“伏流”,它指地面以下的河流,是喀斯特地貌地下岩溶地貌的一种,是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经过岩石溶蚀,坍塌以及水的搬运而形成的地下河道。暗河一般有出口无入口,它有自己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系统。地下暗河是岩溶地区的重要水资源。暗河里有生物,比如鱼类,但是洞内的鱼和外面的鱼是不一样的,它常年生存于黑暗世界中,在洞外环境无法存活。一般有体内缺少色素,视觉器官退化或消失,新陈代谢慢等特点。所以它是透明的,也只能看到它的内脏,没有视觉,凭的是嗅觉,在这条地下河道里还有其它洞虾、洞穴蝌蚪、大鲵(娃娃鱼)等珍贵生物。
太湖石作为收藏界的四大奇异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因较早发现于太湖地区而得名。太湖石是由于常年水浪的冲击、冲刷、溶解,而产生许多的窝孔、穿孔、道孔而形成,千姿百态,通灵剔透,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特点明显:“皱、漏、瘦、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