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羊汤的全称是隆尧全羊汤,包括了从羊头到羊尾的每一部分。隆尧全羊汤的原汤是由十几种中药和调料煮几个小时烧成的乳白色浓汤汁,汤中既有羊肉、又有羊蛋、羊鞭、羊杂等,爽口味美,营养丰富。还要再上一道热炒羊肉、一盘花生米、一瓶白酒搭配吃。隆尧人喝羊汤大都去街头小店,尤其是县城南环一带,简陋的小屋,浓浓的羊肉味,还间杂着少许的原始腥膻味,肉好汤也好,勾人食欲。
隆尧卖羊汤的,都是当街支一口大锅,锅里炖着奶白色的羊汤,白白的羊骨头架子在汤里起伏翻滚,连汤也是,浓浓的。据说羊都是早早就宰杀好,粗粗的卸成大块,放在大铁锅里慢慢炖,文火汤清,武火汤浊,要炖成奶白色想来应该也不容易的。炖好了的羊肉捞出来切片,汤里再连着羊骨头炖羊杂碎。杂碎有羊心,羊眼,羊脸,羊肝,羊血,羊肺等等,反正羊身上能吃的除了羊肉其余的都包括在羊杂碎里了。羊杂碎炖好了也捞出切片,另放。锅里就只剩下羊骨头继续在火上加热着。客人来了,喊一嗓子“来碗羊汤”,就会有伙计来问您要什么价位的,便宜的,二两羊杂,贵的,加些羊肉。羊杂或羊肉盛到大碗里,先从锅里舀一大勺倒进碗里,让汤把杂碎充分盖住,再把大勺翻过来罩住杂碎,把汤滗回锅里,然后再重新舀起一勺热汤倒进碗里,如此反复三四次,等滚热的汤把杂碎完全冲泡热呼了,然后再撒点葱花,香菜,才给您端上桌。听着麻烦是不?可是经这么一折腾,杂碎和羊肉的香味才能与汤的鲜美融合到一块儿。
在隆尧羊肉馆喝羊汤是一种享受。羊汤端上来,油油的浓浓的,奶白的汤色配上鲜绿的葱花,冒着白色的热气,一股新鲜浓郁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让食欲一下子就振奋起来。等不及先吸溜一口,嘴一凑上去,热气先把眼睛朦胧了。汤初入口,细滑香醇的味道由舌头至喉咙蔓延开去,顺流而下,暖暖的感觉就延伸到了肚子里。羊杂煮得软软的,浸透了羊骨的精髓,轻轻一嚼,里面的汁水就溢了出来,一种特有的清香就弥漫于口中。若是喜欢吃辣,还可以加上一勺子辣椒,椒红汤白,只看颜色就不由得心醉,再就着店里的金丝小饼,或泡在汤里或干吃,小饼的香脆夹着羊汤的温润,喝到额头的汗细细地冒出来,一种温暖舒泰的感觉遍布全身。最后还可以再来一碗清汤,不加任何调料,慢慢地品那一份清鲜。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开始与汉族杂居。胡汉民族之间的饮食文化在碰撞和交流中逐步融合,因西域盛产牛羊,胡羮作为主食,在传入中原后,颇受人们青睐。
据北魏《齐民要术·羹臛法》载:用羊排骨六斤,另肉四斤,加四升水煮熟,捞出排骨切好。加葱头一斤、胡荽一两、安石榴汁数合,调至适口即成。
尧山自古水丰草美,山脚下的村民历来有养羊的传统,但隆尧羊汤独特的熬制方法是到唐代才慢慢形成。
相传,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率军与刘黑闼叛军在河北展开决战。
唐军追击叛军路过隆尧时,为抵御严寒,李世民下令用大锅烹羊,烧制胡羹。
由于连年战乱,当地百姓找不到更多羊肉犒劳三军,车马店的厨师用烹制胡羹的方法,把羊骨熬炖一夜,再加上羊头、羊尾的碎肉和羊血、内脏,烧煮成羹汤进献给李世民和将士们。
汁稠味浓,不膻不腻,不仅比纯肉羹汤多了一份浓郁的醇香,而且更有御寒的效力。从那时起,这种独特的羊汤烹制方法在隆尧流传下来,被称为“杂糕汤”。
在隆尧羊肉馆里,只要听到有人轻松随意地招呼一声:“师傅,来碗杂糕汤”,不用问,准是惯喝隆尧羊汤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