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
西藏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
由于地域的差异,用途的不同,西藏面具呈现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形式各异的特点。
西藏
藏族的面具充满力度、戏剧性以及强烈的情感,它们创造出一种令人敬畏的神秘感。藏面具将藏人对超自然力的信仰具体地表现出来,并在藏族人民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反映。藏面具是人们希望创造出能施展巫术效用的物体,而不是写实地再现自然中的物体,尽管这种被创作出的物体可能脱胎于自然。
1、藏族面具色彩的鲜艳与和谐
从使用的颜色来看,随着长时间与自然抗衡,人们开始对红、黄、绿、蓝、白等颜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如白色象征纯洁、温和,因为藏区是一个雪的世界,白色是高原的象征,自然成了高原的吉祥色。
藏族面具的制作最初用动物毛皮不同的自然色彩来分别代表白、黑、花、黄、蓝等颜色。这就是面具使用色彩的最早根源所在。
其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含义,大大丰富和突出了各种人物性格的表现。从总体上讲,藏族面具用色与藏传绘画用色上是一致的,都讲究绚丽、鲜艳、浓重、色度明快、对比度强烈而又力求和谐,但由于面具本身的特点,色彩的理解运用不仅在每个面具上可得到集中体现,而且在若干个面具的不同组合中更凸现出其色彩效应。
2、藏族面具造型的夸张与写实
藏族面具除了色彩鲜艳与和谐外,其造型更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造型是面具的本质特征,造型的夸张与写实应是藏族面具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
2-1、造型的夸张性
一般来说,藏传佛教的造像是有比较严格的造像度量法则的。此外,对于具体神祗的造像(造型),又有静像和怒相之别。静相又谓善相,善相是仁慈、宽厚、肃穆、和善、亲近的表达。
而那些本来就专事镇压邪魔的神就是呈怒相的忿怒之神。其面目狰狞、横眉怒目、张牙舞爪、血盆大口。怒相的造型,从一定程度上讲,给艺人提供了一个应用夸张手法的空间、展开丰富想象力的大平台。这种夸张表现手法,使其造型形象表达或者说是造型美的表达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也使其自身的特点更为鲜明。
2-2、造型的写实性
藏族面具造型的另一大手法是写实性。青藏高原上有苍翠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有成群的牛羊,也有众多的飞禽走兽。所有这些,都对藏族面具的产生发展有着影响。藏族面具从它产生时开始,就是以拟兽面目出现的。
最原始的面具采用所拟动物的头皮,这是最古朴、最真实的表达。藏族面具中还有不少的动物面具,其造型仍以写实为主。
需要提出的是夸张与写实二者虽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藏族面具造型中却得到了很好的统一,而大手法又是和谐的。
3、宗教功能突出
在西藏,纯民间或纯宗教的事物是难以区分的。由于苯教文化的发展,给藏族面具平添了不少宗教气息,藏传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对藏族面具产生巨大影响。冯·奥格登·沃格特认为,“宗教始终是艺术的泉源,而崇拜艺术则是一切艺术之母。宗教礼仪与艺术在表现情感生活方面具有共同的根,原始艺术,至少是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在情感方面源自于宗教礼仪”。
4、质地与造型多样
藏族面具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样的。藏族面具就功能类型而言,其丰富多样在世界多民族中是十分突出的,寺庙“羌姆”面具、藏戏面具、民间祭祀面具和民间艺术表演面具一应俱全。其中,寺庙“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其类型最具多样性。
藏族历史上所遗存的各个时期的古老面具,不仅是藏族面具产生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样也是其基本特点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
西藏的面具是从宗教里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一般分为“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种。
跳神面具的图案有鬼怪、护法神、仙人、动物图腾等,主要在寺庙逢重大节日举行的跳神仪式上使用。
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象,如护法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等。
藏戏面具在民间较多,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
戴面具表演,在今天仍然是藏戏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藏族演剧体系一大显著的艺术特色。
西藏面具的制作过程:
用泥土制作模型;
将布和植物碾碎,做成粘状的东西;
在用其涂于模型上,待干;
取出干好的半成品,上色;
给成品开光(念经)。
以上是寺庙跳神面具的制作过程,其他藏戏面具、吱嘎面具有布或动物皮毛直接裁减,但有标准,也要进行开光。
藏族历史上所遗存的各个时期的古老面具,不仅是藏族面具产生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样也是其基本特点形成发展的历史见证。
远古起源和产生时期据西藏早期史籍《五部遗教》记载,在聂赤赞普之前,“时蕃人无君,用山岩构筑城堡,将衣食物品装藏其中。兵少而无力御敌时,粮少而不由自己时,吐蕃雪域之中心,迎来布杰以前之六统领。
首先由黑夜叉统领,地域取名魔地喀拉果古,咒术的威力从此生;此后由魔鬼和罗刹女统领,地域取名神罗叉之域,食肉赤脸从此生……”这大致是在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
地下发掘的遗存表明,西藏至少在五千年以前,以藏南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三江谷地为中心,已产生堪称发达的新石器远古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藏就产生了第一个王聂赤赞普。从聂赤赞普至拉脱脱日年赞王共有二十七代,为西藏神话传说时期。
在这个时期已产生口头神话、历史传说的仲、猜谜巫卜的德乌和原始宗教苯波信仰三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西藏本土藏族先民们自己独创的远古苯教文化。
罗马尼亚学者泰纳谢说过:“原始人的神话包括了他们全部的文化。稍晚,从中分离出宗教(已经教义化了的)、分科科学、诗学、音乐和造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