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7年9月—1951年7月,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48年12月,加入“云南民主青年同盟”。
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九九整肃”时期,转移到通海做地下工作,担任“路灯社”(共产党地下组织)组长、通海县第一区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云南大学复学后,回云南大学继续学业。
1951年9月—1954年6月,在云南大学矿冶系工作。
1954年,随云南大学矿冶系调整至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
1954年9月—1956年7月,在中南矿冶学院冶金工程系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6年7月—1978年5月,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秘书。
1978年5月—1983年8月,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教研室主任。
1983年8月—1986年2月,担任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系系主任。
1986年2月,成为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22年1月27日,在昆明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科技成就
截至2014年10月,发展了金属真空气化分离理论,形成了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体系;为首研制成功粗铅火法精炼新技术,简化了精炼过程;发明了内热式多级连续蒸馏真空炉,改革了锡、铅、锌冶金部分传统生产技术;研制成功卧式真空炉及相关工艺技术。先后完成了30余项科研课题,在有色重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004年,为云南省冶金行业、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包括大力发展金属及矿产品深加工、锂离子电池及电动汽车、冶金法生产多晶硅、有色金属的高效清洁冶金及其二次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实验室建设
1979年,主持创建了真空冶金研究室。
1989年,研究室更名为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
2004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
2005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建设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国家首批启动建设的3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也是第一个依托高等学校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学术论著与发明专利
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7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2000年《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
2007年《金属及矿产品深加工》
2009年《有色金属材料的真空冶金(第二版)》
2009年《戴永年论文集》
2009年《二元合金相图集》
社会活动
2019年3月,捐赠30万元,用于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曾先后两次捐出个人积蓄总计60多万,为昆明理工大学分别设立了创新基金、创建“双一流”大学专项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