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泰塔,在陕西旬邑县城内。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六米。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祐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证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六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卷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到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攀登远眺。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逐层依次变换方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琢成螭首,自翼角伸出。相传此塔建于唐代,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佑四年正月中。由此证明,它的历史已经有九百年了。
沧桑泰塔泰塔坐落于旬邑县城中学院内,修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塔高53米,占地120平方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内中空,有木梯盘旋至顶,每层有拱形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各层门两侧砌有窗子,并刻有菱花格子和曲尺栏杆,整个建筑远视古朴壮观,雄伟挺拔,近观做工精细、灵巧雅致。
泰塔又名旬邑宝塔,其原在僧人寺院,后由于历史变迁以及战乱的破坏,寺院早已不复存在,剩下这一宝塔历经近千年仍巍然屹立。泰塔之名,是根据我国传统的八卦学说而定的,这座塔的建筑基址在八卦学说中位于八卦的“泰位”,因此旬邑宝塔又称为“泰塔”。由于战乱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前该塔破损严重,1959年对该塔进行了修缮。塔下竖立的石碑就是修缮宝塔的纪念碑。
泰塔经历955年的风雨沧桑,地基下陷,现已向东北方向倾斜,据测定已偏离中心线2.296米,因此,人称该塔为“中国的比萨斜塔”。2001年泰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有歌:“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这些陵墓见证辉煌历史的同时,被遗忘的咸阳古塔,同样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往昔风情。
咸阳境内现存古塔15座,其中有“全国第一高塔”之称的泾阳崇文塔和陕西境内唯一一座木质古塔三原文峰木塔外,还有旬邑的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的泰塔,因偏离中心线2米多,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2013年11月25日,经最新一次测量,泰塔已经向北偏东方向偏离中心线2.296米,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长。自2006年2014年,各级部门已经投入50多万元对泰塔进行修缮和测量。
泰塔会不会倒下,已经成为众多专家甚至旬邑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30分,汶川地震,泰塔巍然屹立。
2008年5月22日,旬邑县博物馆委托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泰塔进行了倾斜测量,当时的测量结果为偏离2.275米。从此泰塔开始定期测量倾斜度,并从2008年6月18日至2009年4月18日,每隔2个月就会测量一次。从2013年8月26日开始,对泰塔的测量频率更改为每隔3个月测量一次,至今如此。
最新测量倾斜2.296米
2013年11月25日,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对泰塔进行了第15次测量,测量结果为:倾斜方向北偏东27°36′10″,倾斜2.296米,倾斜变化量为22毫米。
1998年,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泰塔的塔基排水做紧急处理,当时在地砖下面用三七灰土打了30厘米厚的防渗层,并向四周造坡,院外周围同时凿了排水沟。并初步判定泰塔倾斜最主要原因是地基排水不畅。
加之1998年的这次维修,泰塔总共进行了三次重大修缮: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拨专款进行了为期11个月的全面维修和加固,修建院墙,铺设地砖,在塔内修补了楼梯,在塔顶安装了避雷器,并立了《旬邑宝塔重修记》石碑。
在2006年,省文物局对泰塔做了顶层漏水修补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泰塔倾斜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塔基排水不畅,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所致。
据研究院对泰塔观测后,所作《泰塔变形观测技术说明》中报告,“由观测成果可见,东北角2号点与西南角6号点差异沉降达7.6毫米,其特征为东北角下沉,西南角抬升。”
2006年后每年投入约5万
自2006年至今,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文物部门总共对泰塔累计投入50多万元,这些钱基本全部用来对泰塔修缮和倾斜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