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是昆虫纲脉翅目中的一个大科,种类繁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松蚜、柳蚜、桃蚜、梨蚜等各类蚜虫及松干蚧的重要天敌昆虫,对森林苗圃果园农田中的蚜虫蚧壳虫种群数量的消长起着有效的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外生物防治工作者对草蛉的种类、生物学特征及其保护利用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草蛉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向北热带种类递减,北方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北方种类有明显地向南扩散的趋势。在东部季风环流区,主要分布着热带种类、古北区与东洋区的过渡种类;在西北干旱区,以古北区种类为主。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一些特殊类群,如多阶草蛉等。
绢草蛉属(Ankylopteryx)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饰草蛉属(Semachrysa)分别分布于陕西、海南、台湾、广西、云南和西藏等地。草蛉属(Chrysopa)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优势种也比较多,如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及多斑草蛉。
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优势种草蛉。北方棉区的优势种草蛉主要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晋草蛉和普通草蛉等种类。在南昌地区常见的草蛉种类主要有大草蛉、中华草蛉、普通草蛉、松氏通草蛉等;在棉田和玉米地以大草蛉和中华草蛉为主,桃、梨、柑桔等果树上则以普通草蛉较多,大草蛉和中华草蛉次之;蔬菜地则大草蛉和中华草蛉较多。云南省常见草蛉种类有大草蛉、中华草蛉和丽草蛉,在烟草田以大草蛉数量较多,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的数量较少。
卵:椭圆形,长径1mm左右,一般多呈绿色或草绿色,卵的基部有一根富有弹形的丝柄,以丝柄附着于植物的枝条叶片和树皮上。
幼虫:多呈纺锤形,体色通常为黄褐色,灰褐色或赤褐色。头上有黑褐色斑纹,口器为一对强大弯管,前口式,胸部各节生有大小不同的毛瘤。有发达的胸足三对,幼虫行动活泼。
蛹:裸蛹,黄绿色,椭圆形,长12mm左右,卷曲在白色丝质茧中。
成虫:体形中等、细长、柔弱,一般虫体和翅脉多为绿色。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呈线状。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头部常见黑褐色斑纹,区分为唇基斑、颊斑、中斑、角上斑、角下斑和后头斑,头斑的数量和位置是分种的特征。翅二对,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纹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分叉。
草蛉幼虫期共3龄,可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粉虱等昆虫,捕食多种昆虫的卵和蛾类的幼虫,还可捕食昆虫排泄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草蛉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食料不足情况下,自相残杀的习性表现得更为严重。处在狭小的空间里草蛉幼虫之间会有较强的相互干扰和竞争作用。在同一环境下,1头叶色草蛉2龄幼虫的可捕食棉蚜39.5头,而2 头幼虫的捕食量仅为60.5头。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2种幼虫共存的机会较多,如果食物不足,会发生相互残杀的现象。
草蛉的成虫羽化后,必须补充营养方可产卵,主要取食花粉、花蜜和多种虫卵。人工饲养时,若食料不足,或密度过大时,成虫有取食自产卵的习性,在饥饿时大草蛉成虫会咬食同种其他成虫。草蛉的产卵前期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大草蛉一般为8~10d,中华草蛉为4~6d,普通草蛉为5~7d,松氏通草蛉为7~8d。成虫寿命长,大草蛉一般30~45d,越冬代成虫有的可达88d之久,中华草蛉30~35d,普通草蛉25~30d,松氏通草蛉28~39d。成虫的产卵量因种类不同而异,据室内饲养观察大草蛉产卵量最高,中华草蛉和松氏通草蛉次之,普通草蛉最少。成虫有趋光性和趋青性。
草蛉幼虫因有相互残杀的习性,在人工饲养的容器内一般放有隔离物,减少幼虫间的相互接触和残杀。草蛉的人工饲养饲料,可以选用米蛾卵或人工配制的粉饲料如发面干粉、蜂蜜、蔗糖等。Vanderzant报道了普通草岭幼虫的液体饲料,以酪蛋白水解液和大豆水解液为主,后来对配方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对该饲料的营养学方面进行了分析。啤酒酵母水解物、酪蛋白水解物和鸡蛋黄配成的液体饲料为另一种饲料。
饲养成虫时,先集中用15%蜂蜜水饲养4~5d,待成熟和交尾后,再移入产卵盒中,让其产卵。用啤酒酵母—蔗糖干粉饲料饲养大草蛉成虫,能够产卵,成虫的成活率与以蚜虫饲养的成活率相比差异不显著;与粉状饲料饲养大草蛉相比,用啤酒酵母—蔗糖半固体状饲料饲养的大草蛉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啤酒酵母—蔗糖半固体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后,成虫产卵前期有所缩短、产卵量和所产卵的受精率提高、平均产卵期显著延长,卵的孵化率明显提高,与用蚜虫饲养的大草蛉相比差异不显著。由于成虫会取食自产卵,所以要经常检查产卵盒,发现有卵的产卵箔要及时取出,一般1d取1次,产卵盛期1d取2次。取下的卵箔按产卵日期集中一起,或继续饲养,或冷藏保存备用。
1975年开始试验用中华草蛉防治果树红蜘蛛为害,不断地进行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释放工作,至1977年将防治面积扩大到90余公顷。通过释放草蛉卵,有效地控制了果树红蜘蛛的为害,不但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节省了开支和劳力,而且提高了防治效果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草蛉适于在野外进行人工释放,在温室和暖棚内,同样有着明显的治虫效果。例如1977年,在北京四季青公社试验站,利用人工饲养的中华草蛉防治温室内为害黄瓜的瓜白粉虱,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
草蛉能有效地消灭很多种类的农业害虫,是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开展对该物种的人工繁殖、饲养工作早被提到日程上来。有计划地把人工伺养的草蛉释放到田间,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更是成果辉煌。
中国河南省某地,曾在棉田中释放草蛉防治棉铃虫,四五天便使棉铃虫的卵和幼虫减退了80%。
21世纪初,草蛉作为天敌昆虫的研究,仍在各地不断地开展,在技术方法上和灭虫效果上都不断地取得了新的成果。
草蛉是全变态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不同的形态,在卵期和蛹期的草蛉不能取食,捕食主要是在幼虫和成虫时期,其中尤以幼虫期捕食量大,是消灭害虫的主要时期。草蛉幼虫长得丑陋,捕食凶猛,人们把幼虫期的草蛉又叫做蚜狮。蚜狮十分活跃,虽然没有翅膀,不能随意飞翔,但却能不停地在植物上爬行,到处寻找害虫捕食。蚜狮捕食害虫或虫卵,主要的武器是生在头前方的上、下颚,每当其发现目标后,会张开上、下颚,把目标紧紧地夹住。上、下颚上生有可以使消化液流到害虫体上的细沟,能溶解害虫身体的液体顺着颚上的细沟流到害虫体上,害虫身体的组织会被溶解,而溶解的液体又马上被蚜狮吸到肚子里。如此,一头害虫最后只剩下了一张空壳。每头蚜狮一天可以吸食百十头蚜虫。有趣的是有的种类象亚非草蛉等,每当把害虫吃尽吸光后,还把吸空的害虫体壳背在背上,不停地行走。据统计,一头蚜狮在整个幼虫期消灭的蚜虫平均可在七八百头以上!
草蛉是多食性昆虫,除捕食多种软体的昆虫和螨类外,也取食昆虫排出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等。所捕食的昆虫包括同翅目(蚜虫、介壳虫、粉虱、木虱、叶蝉等),缨翅目(蓟马),鳞翅目(蝶和蛾类的卵和小幼虫),鞘翅目(叶甲等甲虫的卵和幼虫),膜翅目(叶蜂的卵)等许多重要的农林害虫。但也捕食一小部分益虫,如双翅目的食蚜蝇(卵和幼虫)以及脉翅目的粉蛉(幼虫和蛹)等,甚至可以同类互相残杀,这点在饲养时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草蛉的食量是较大的,从文献中可以举出一些实例:大蚜狮(即大草蛉)幼虫一生(8一10天)可食蚜虫677.6头,成虫(5一8天)平均可食蚜488.22头,一个世代每个草岭平均能消灭1041.44头蚜虫。但也有的报告,食蚜量要低的多。九纹草蛉(即丽草蛉)一个幼虫一生(15天)平均食菜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L.2,077头,一个成虫则食蚜达4,000头以上。
普通草蛉吃介壳虫的记录也是惊人的,在我国台湾省,一个幼虫可吃3,780头介壳虫;在中东,一个幼虫14天吃介壳虫(Massococcus sp.)的卵6,457粒。在法国,普通草蛉幼虫捕食多种葡萄害虫,一个蚜狮至成长可以吃葡萄缀穗蛾Polychrotisbotrana Schiff的幼虫60头。
农药的种类及使用剂量对草蛉有一定的影响。草蛉对有机氯、菊酯类农药等的耐受力较强,但是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醋类农药敏感;幼期比成虫的耐药力强。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提取物、杀螨剂和杀菌剂对草蛉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等无明显的影响。灭幼脲Ⅰ号和灭幼脲Ⅱ号对中华草蛉成虫的致死作用较小,但可导致成虫不育,对幼虫和卵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抑太保则对中华草岭成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中的三氟氯氰菊酯对中华草蛉的毒力高出氰戊菊酯44~8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