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今属嘉兴)人,中国近代著名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
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
印顺法师,俗姓张,名鹿芹,浙江省海宁县人,生于清德宗光绪32年(西元1906年,岁次丙午)清明前1日。6岁(民前一年)六月,进私塾学习;民国元年(7岁),随父亲至新仓镇,进小学堂就学。民国四年(10岁)冬天,小学毕业,处家中自修半年。民国五年(十一岁)秋天,往硖石镇开智高等小学堂插班二年级进修,在高小第三学年,秀才张仲梧先生曾给导师的作文满分再加二分的赞许。民国七年(13岁)夏天,完成高等小学堂学业。同年秋天,于邻近之中医师家里读书,直至16岁夏天。
1921年(16岁)—1930年(25岁)任教于区立教会附设私立小学。此段期间,于民国十四年(20岁),读冯梦祯的《庄子序》:「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动机。此后,于商务印书馆之目录中发现佛书目录,因此购得《中论》等书。由于阅读《中论》,使他领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向往不已!经四五年的阅读思惟,他发现了佛法与现实佛教界间的距离,所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内心之严重关切,因此发愿云:“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
1930年(25岁)农历十月十一日,于福泉庵礼上清下念老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随顺普陀山之习俗,礼昱公为义师父。农历十月底,印顺至天童寺受戒,戒和尚为上圆下瑛法师。受戒后,得其恩师之同意与资助,于1931年(26岁)二月,至厦门南普陀寺闽南佛学院求法,插入甲班(第二学期)。八月初,受命至鼓山涌泉佛学院教课,在鼓山礼见了当代大德──虚云与慈舟二位长老。
1932年(27岁)上学期,受大醒法师之命为同班同学讲《十二门论》,数月后,于初秋之际,往佛顶山慧济寺之阅藏楼阅藏。一年半后,为了阅览三论宗之章疏,于1934(29岁)正月,到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在武昌佛学院半年,读完了三论宗的章疏,之后又继续回到佛顶山阅藏。于佛顶山阅藏共三年。
1936年(31岁),武昌佛学院开办研究班,印顺法师受太虚大师之命,至武昌佛学院指导「三论」的研究。1937年(32岁)国历七月七日,芦沟桥之抗日炮声响起;国历八月十三日,淞沪战争又起;至国历十二月四日,南京亦宣告失守;至1938年(33岁)七月,武汉情势逐渐紧张,印顺法师与同学止安法师经宜昌而辗转到了重庆,度过了抗战八年。在四川最初的一年半中(1938年8月至1939年底),印顺法师于北碚缙云山之汉藏教理院与法尊法师共同修学。其间,为法尊法师新译的《密宗道次第广论》润文,遇到文字不能了解之处便发问,因此对黄教之密乘见解与密乘特质有一番了解。法尊法师也应印顺法师的请求,翻译了龙树的《七十空性论》。对于龙树菩萨的空义思想,印顺与法尊经常作法义的探讨,假设问题以引起法尊之见解。如此的论辩,使印顺有了更多与更深的理解,从此不再重视汉传佛教的三论宗。印顺自忆与法尊共同修学之因缘云:“我出家以来,对佛法而能给予影响的,虚大师而外,就是法尊法师,法尊法师是我修学中的殊胜因缘!”
1940年(35岁),至贵阳大觉精舍,于此撰写完成《唯识学探源》,这是他撰写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民国三十年(36岁),为演培、妙钦与文慧三位法师讲《摄大乘论》,听者非常欢喜,因此共同整理笔记而成《摄大乘论讲记》。民国三十年秋天,演培法师与几位法师至合江法王寺办法王学院,礼请印顺任教,直至三十三年(39岁)夏天,三年圆满。
于四川之八年中,长期为病所困,却从来没有中断修学,不断地讲说,不断地写作。
1942年(37岁),将其《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寄给太虚大师,请太虚法师作序,太虚大师当即撰写《议<印度之佛教>》予以评论。在这篇不足1000字的评论中,太虚对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的观点予以肯定,虽然也提出了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解释,但还是承认“虽说明不同,而大致可认为相差不远。"太虚对于印顺的印度佛教历史发展分期提出了批评,指出印顺“似因庄严'独尊龙树'之主见,将大乘时代揉成支离破碎,殊应矫正”,并提出了太虚心目中的"公平看法"。太虚后来还写信给印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来印顺法师在印出全书时附上了《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以回应批评。
内容主要包括三点:1.论事推理之辨,主张自己的三期划分的合理性。2.先空后常之辨,主张真常唯心论系佛法出于性空唯名论之后。3.空常取舍之辨,主张龙树空宗才是菩萨精神的完美体现。
太虚在看到了全书及印顺的回应之后,批评的立场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强烈。在《再议<印度之佛教>》一文中收回了原先对于印顺的"佛教,乃内本释尊之特见,外冶印度文明而创立"观点的肯定,强调彼此对于这句话解释的差异,并进一步扩展了批评。不仅如此,还于1943年8月30日为汉藏教理学院师生做了公开讲演。
这场争论上以印顺法师的沉默而结束,实际上印顺在太虚去世之后的著作中,仍然坚持并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立场,其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路线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太虚法师"人生佛教"的路线,成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想。因此太虚法师和印顺法师在20世纪40年代的争论,实际上是"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两条路线斗争的前哨战,值得我们关注。
1947年(42岁)正月,于杭州武林佛学院得到太虚大师逝世的消息,折了几枝灵峰的梅花,与大家一起到上海,奉梅花为最后的供养。法事过后,印顺被推举担任《太虚大师全书》主编,全书至第二年四月编集完成。
1948年冬天,性愿法师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传戒法会,印顺法师应邀随喜戒会。在戒期中,为戒子作了几次开示。于戒会授具足戒时,与其师念公上人参加戒坛,为尊证。新年过后,1949年(44岁)正月,在厦门住了下来。在厦门期间,随缘组办「大觉讲社」,并宣讲了《佛法概论》。六月,法舫法师在香港一再催印顺法师早日赴香港,并为其安排住处与生活,印顺于是与学友一同前往香港避难。在香港的三年中,印顺出版了《佛法概论》、《太虚大师年谱》等十五本书。
1952年(47岁)五月底,中国佛教会决议推请印顺法师代表中国台湾地区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大会,辗转从香港来到了台湾。同年,接任《海潮音》杂志社社长,从1953年至1965年,前后共十三年。
1953年9月,于新竹观音坪创建福严精舍,成立一独立学团。来共住修学者,有印海、妙峰、隆根、真华、幻生、正宗、修严、通妙等法师。1957年秋,在壹同寺成立了“新竹女众佛学院”,与演培法师任正、副院长;学院的教师,由精舍法师们负责;住处及经济生活,由壹同寺负责。
1954年(49岁)底,应邀至菲律宾弘法。正月中,曾在信愿寺(7天)、居士林(3天)说法。圆满后,居士林之施性统、刘梅生居士邀请他至南岛弘法,在宿务──华侨中学操场的晚上说法(3晚)。于宿务弘法中,促成慧华与梅生居士共同发起创办普贤学校。
1958年(53岁)夏天,为性愿长老讲经祝寿,再度至马尼拉弘法。其间,被推举为信愿寺与华藏寺二寺的联合上座(住持)。任二寺联合上座后,促成能仁学校的成立。
1959年,周宣德、丘汉平居士推动成立大专奖学基金,以引导大专学生接近佛法。当时担任中佛会「国际文教」主任委员,时值弘化菲律宾,因此周宣德居士写信征得他同意后,成立了“国际文教奖学基金会”。
1960年(55岁)秋,《成佛之道》出版。年底,于台北成立慧日讲堂。在慧日讲堂的三年多期间,开演数部经论,如《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往生净土论》、《辨法法性论》等。
1964年(59岁)的初夏,移住嘉义妙云兰若,恢复内修的生活,专心于自修与写作。1955年从日本请回的日译《南传大藏经》,到这时才有阅读的机会。掩关期间,撰写了《论提婆达多之破僧》、《王舍城五百结集之研究》、《阿难过在何处》、《佛陀最后之教诫》、《论毘舍离七百结集》等。
1965年春,张澄基博士带著中国文化学院创办人张晓峰先生的聘书,邀请正在掩关的印顺任哲学系教授。印顺受聘,在掩关期满的五月十五日,结束一年的掩关生活,前往台北担任教职,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入大学任教的出家法师。
1968年(63岁)6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出版。冬,演培法师在新加坡成立般若讲堂,导师应邀主持落成开光典礼。1969年正月,新加坡佛教总会邀请导师于维多利亚大会堂作两天的讲演,讲题为「佛法是救世之仁」。其后,本道法师邀请他至马来西亚弘法,在竺摩法师的三慧讲堂宣讲《心经》。
1969年(64岁)冬,开始编集《妙云集》,至六十二年秋末,经四年而全部出版,将过去的写作与讲录,除大部的专书如《印度之佛教》等之外,汇编成集。全集分为三编:上编是经与论的讲记,共七册;中编是十万字以上而独立成书之作品,如《中观今论》、《成佛之道》等,共六册;下编是各种文字的类集,共十一册。全集总共二十四册。
1969年(64岁),中央日报有《坛经》是否六祖所说的讨论,引起论诤的热潮。印顺当时并未参加讨论,但觉得这是个大问题,认为“问题的解决,不能将问题孤立起来,要将有关神会的作品与《坛经》敦煌本,从历史发展中去认识、考证。”因此参阅早期禅史,于1970年写成了28万字的《中国禅宗史──从印度禅到中华禅》,并附带校出《精校敦煌本坛经》。1971年3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出版。6月,《中国禅宗史》出版后,因圣严法师的推介,受到日本佛教学者牛场真玄的高度重视,并发心将之译成日文。译文完成后,牛场先生主动推介此书至大正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并于1973年(68岁)获日本大正大学授予博士学位。
1976年(71岁),因妙钦法师患有肝病,印顺法师去菲律宾马尼拉大乘信愿寺探望,不久妙钦法师去世,印顺为此写了一篇《我所不能忘怀的人》,以为纪念。
1977年(72岁),本道法师于马来西亚金马仑三宝寺发起传授三坛大戒,礼请印顺任说戒和尚,于八月十六日开堂,九月初四日圆满。戒会圆满后,导师至新加坡般若讲堂弘法。在新加坡期间,促成演培法师编定《谛观全集》,并为之作序。
1981年(76岁)5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认为「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开显出来的,这即是暗含着"大乘非佛说"的意思,引发争议。12月,《如来藏之研究》出版。
1983年(78岁)9月,将《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汇编出版。另外又撰写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
1985年(80岁)3月,《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7月,《空之探究》出版。
1988年(八83岁)4月,《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
1989年(84岁)3月,开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之写作。
1990年(85岁)元月六日,身体违和;九日,经断层扫描,发现脑部有瘀血,急送台大医院,于10日凌晨2时手术。手术过程顺利,休养约一个月后,于二月十日出院,移住大甲永光寺。
由于国外有学者否认《大智度论》为龙树所造,或认为鸠摩罗什在翻译时增入己见。为此,印顺于1991年(86岁)写出《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由昭慧法师代于「东方宗教研讨会」上发表。
1991年(86岁),福严精舍由住持真华长老重建完成,于国历十月中落成开光,并于精舍举行在家菩萨戒会,由印顺与演培、真华任三师。此次戒会,印顺几位弘化海外学友:演培、仁俊、妙峰、印海、唯慈等长老,都远来参加盛会。
1993年(88岁)4月,将1971大病以前的作品、《妙云集》出版以后的写作,以及数篇尚未发表的作品,结集成五册的《华雨集》出版。
1994年(89岁)7月,自传《平凡的一生‧增订本》出版。国历九月六日至二十九日间,在弟子厚观法师等人陪同下,游访厦门、宁波、普陀等地。
2003年10月18日,福严精舍成立五十周年,印顺法师应邀参加庆祝大会。
2004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二日),福严精舍为导师庆祝百岁嵩寿。5月10日移住花莲,并在慈济医院接受身体检查,发现心包膜积水,进行心脏手术,出院后,就近于静思精舍静养。
2005年4月10日,发烧住进慈济医院,终因心脏衰竭,于2005年6月4日安详舍报。
印顺法师一生讲学不辍,撰写、编纂作品四十余种,计八百万言,陆续结集为《妙云集》(24册)、《华雨集》(5册)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专著行世,其学术水准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肯定。
印顺法师一生倡导和阐发“人间佛教”思想,对当代汉传佛教界尤其是台湾佛教界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遍布全球的慈善组织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即出自印顺门下。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作者名称 释印顺
作品时间 2011年10月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是2011-10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佛法概论
作者名称 释印顺
作品时间 2010年6月1日
《佛法概论》是201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释印顺。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作者名称 释印顺
作品时间 2011年10月
《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是201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释印顺。
太虚大师年谱
作者名称 释印顺
作品时间 2011年10月1日
《太虚大师年谱:印顺法师佛学著作系列》是2011年10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释印顺。
印顺法师著作等身,限于版面篇幅,略陈重要著作如后。
1960年,55岁,《成佛之道》出版。本书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1968年,63岁45万字的《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出版。张曼涛教授评论“已超过了国际上某些阿毗达磨学者”。
1969年,64岁,亲自将历年著作编集《妙云集》,经四年之后而全部出版。
1971年,66岁,自传《平凡的一生》出版,记录一生出家、修学、弘法之因缘。《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出版。导师以为:“佛教圣典成立的实际情形,应有合理的正确认识。惟有能理解圣典集成的实际情形,才能理解巴利圣典及与之相当的华文圣典的真正意义。对“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的圣典,才能给予肯定,肯定其在佛法中的意趣与价值”。
1981年,76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出版。阐明“大乘佛法”,是从“对佛的永恒怀念”而彰显,并开展出“初期大乘佛法”各种法门菩萨行的实践。这即是变相否定了大乘经典的可靠性。故而该书也遭到佛教界有识之士的批评。
1983年,78岁,《杂阿含经论会编》(共三册)出版。这是《杂阿含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解说抉择契经部分)的会编,所费的心力、时间不少。“经”方面,次第倒乱的,缺佚而以余经编入凑数的,都从研究中改正过来。“论”方面,有有论而没有经的,经研考而知是出于《中阿含经》,也有属于《长阿含经》的;也就因此论定为本来是附编于《杂阿含经》,后来才编入《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的。另外又写了一篇《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附编在卷首。日本学者水野弘元评此书“远远超逾日本学者的论说”。
1985年,80岁,《游心法海六十年》出版,自述其“学法之历程,及著作的导论”。18万字的《空之探究》出版,试图阐明“空”的实践性与理论的开展。
1988年,83岁,2《印度佛教思想史》出版。可说是其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研究的结论。
1989年,84岁,出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1992年,87岁,《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出版。《大智度论》是龙树所著,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汉译所保存的重要论书,为印顺“推重龙树,会通阿含”的重要依据。
1993年,88岁,《大度智论之作者及其翻译》日译本出版。《华雨集》五册全部出版。
2005年,99岁,圆寂后,《平凡的一生·重订本》出版。